《论语.为政篇》第十一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析:
孔子说:“在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的收获,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的开篇第一句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中的“习”就有温习的意思,而这一篇的“温故”也是温习的意思。
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温习真的如此有用吗?能让人感到快乐,还能让人成为老师?
我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会这样问的人,一定是从来都不会认真去做温习的,也不曾在某件事上认真的重复钻研反思学习总结过,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
我们来看看懂得温习,且能做到温故而知新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小张和小李同时进入一家公司做业务。新人学习时,都有学过如何去拜访顾客。负责带他们的老同事也都教了拜访顾客时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带好相关的资料介绍,见到顾客后通过有效的提问了解顾客的需求,并运用好随身携带的工具向顾客介绍自己公司的产品使顾客产生想了解的念头,并运用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并邀约顾客到店。
小张学习完了之后,完全按照老同事教的去做准备工作和业务拜访,可是做了没多久,小张就开始灰心丧气。
经理问他为什么,他说学得东西都用了,可是都见不到效果。两个月后,小张就辞职不干了。
而小李在每次拜访顾客后,都会将顾客提到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用心的记下。回头再翻看培训时的笔记,看看自己是有什么地方没有讲解到位或者是准备的不够充分而导致沟通出了问题。
渐渐的他发现自己带的资料中没有相关的案例展示,不足以证明自己的产品受欢迎。于是,他自己就动手收集案例,做了一本案例展示本。
又发现自己介绍产品的讲解不够专业,无法打动顾客。于是他又动手整理了一份关于公司产品介绍的标准话术。
再后来,他发现顾客老是拿自己的产品与其他品牌比,他又去做了一本自己产品与他牌产品的对比效果图册。
就在这样的不断重复中,小李做了很多别的业务员都没有做过的事,渐渐的为公司整理出了一套完善的业务拜访工具,小李每一次拜访顾客的成功率越来越高,业绩也越做越好,八个月后还升职做了业务经理,负责带领团队和培养新人。
同样的一片空白进入公司,接受同样的培训学习,可是为什么差别就那么大呢?关键就在于会反思和总结。
因为小李不断的温习自己拜访顾客的流程,不断的从中发现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不断的解决碰到的问题,最终他具备了足够多的经验和能力去应对各种各样的客人,也具备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小张面对出现的问题只是灰心丧气,却没有做过反思和总结。
因为,未知的东西总是比已知的东西更具吸引力导致人类天生就喜新厌旧。所以,绝大多数的人都不会主动将读过的书再读一遍,听过的课再听一遍。
普遍的人都会认为在已知的事情上反复花时间和精力是一种浪费,所以都不会愿意在已知的事情上给出太多的耐心,凡是这样的人,终其一生都只是普通人。
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却刚好相反,他们会在同一件事上不断的反复努力多次,甚至是几年、几十年,仍然好不厌倦。这些人最后都成为了专家、学者、模范、大师,行业的佼佼者、带头人。
那些最后成为普通人的人并不是不够聪明,那些成为专家模范的人也不一定就有多聪明。造成这个差别的最大原因就只有一个 :是否能够在同一个领域深耕,且持续不断的重复钻研反思学习总结。
有一本书现在很流行叫《刻意练习》。
这本书读完之后,你会发现有三个误区是人们经常会犯的。
第一个误区是认为人具备某种的能力是受到基因特征的影响。
第二个误区是认为,如果一个人用足够长时间地做某件事情,一定会更擅长。
第三个误区是认为,想要在某项能力上提高,只需要多努力。
事实上,我的经验也告诉我,人如果一直用错误的方式在努力的坚持,最后的结果都是可悲的。
那些最后能够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努力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愿意反复实践,并反复思考,不停调整方法做到更好的人。
这种人就是夫子说的“温故而知新”的人,他们能从过去的事情中找到创新的契机,并用于尝试,不断优化。
原来,夫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指的就是一种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一个人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意识,找到新的方法,实现新的可能,必定就能成为可以带动他人的人,怎么可能不可以做老师呢?
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总结古人的智慧,借鉴各种工作生活中的经验,发现新的契机,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