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不过是情绪在跳跃,或沉潜。不过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余秀华《摇摇晃晃的人间·自序》
本文有剧透,慎入。
2016年的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IDFA)全部活动于11月27日结束。昨晚去了我最爱的阿姆老电影院Tuschiski,去为中国的纪录片捧场。
我看了获得今年IDFA主竞赛单元评委会大奖的,范俭的《摇摇晃晃的人间》(英译:Still Tomorrow)。本来还要看另一部中国纪录片,拿下IDFA新人单元评委会大奖的王久良的《塑料王国》,但该片为本届十大最受欢迎的纪录片之一,票很早就已售罄。
我不写诗,但喜欢诗歌。我喜欢的诗人是大家熟知的那些唐宋大诗人,还有现当代的余光中、席慕容、顾城、海子、北岛等这几位。近期读过的有钟立风,在朋友推介下还读了海桑和夏宇。这三位当中,对钟立风比较熟悉一些,熟悉也只是因为他除了写诗还唱歌,吉他也弹得不错。
我从未关注过余秀华,直到看了纪录片我才知道她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曾经在网络上那么火过。这也难怪,在开始玩简书前,我的微信好友人数只有不到20人,这20人中没人关心诗歌。
影院里除了包括我在内的三四个华裔脸孔,其余的全是荷兰人。他们随着余秀华的故事或会心一笑,或哄笑,或潸然落泪。这是个中国人和外国人都看得懂也不讨厌的纪录片,不做作,也没用力过猛,88分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颇有生命力的,作为诗人、妻子和女儿的余秀华。
范俭片子拍得不错。
金灿灿的麦田和绿得出油的树木和草地,一条通往城里的土路,一条可以洗衣和钓鱼的河,还有一个破旧的农户人家,把画面映得很美。除了余秀华那摇摇晃晃的脚步,讲话时的口齿不清和她面部抽搐的画面外,一切都是符合审美的。哪怕她的丈夫和父母,都符合人们对农村人的认知。甚至那条充满隐喻的鱼,哪怕最终被砍得血肉模糊,也是很有张力的美。
她虽然不美,我还是被她那原始的、直接的、像一把铁锤般把石头击碎的诗句所震撼了。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
无非是两具肉体碰撞的力,
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故事也讲得很好。一条线是她对写诗的坚持和通过诗成名后的生活。另一条线,就是她和那无爱的丈夫之间的离婚故事。
难得的,是她对生活的认识和清醒。谈及对爱的渴望,她表示不甘心,到四十岁了还是没有甘心。虽然诗歌让她平静,却无法让她认命。
诗歌让她变得干净,但余秀华从不否认自己是个村妇。当一串被翻译成“Son of bitch"的粗话从余秀华嘴里冒出来时,荷兰人都笑了。
在荷兰人眼里,她应该是可爱的。
她独立自主,有自己的思想,不愿意为了怜悯或者世俗的男权、父权等压力而将就。
对突如其来的成名,她也很淡定。对于捧她的,她并没照单全收。她不接受“余秀华诗歌研讨会”上,评论家们将她与狄金森相比拟的“肯定”。当着别人的面,她毫不掩饰地说“狄金森是独一无二的,余秀华也是独一无二的。”
对于骂她的,她也会回击。她可以飙脏话,在被人抨击她的诗是“荡妇体”,她不以为然地笑说:“荡妇就荡妇!”
她也是个真实、讲人话的人,在成名后依然如此。这跟众多成名后就开始装得高大上,试图漂白自己的那些人不同,她有着坦荡荡的勇气。
在北大的演讲里,有个无脑女生问了个问题:“请问如何才能做个幸福的女人?”
“做个幸福的女人,我也没有经验。”
一个天生脑瘫,大脑健康而身体残疾的女人,生活在农村,被父母安排嫁给了一个陌生人,多年来需要靠写诗歌才能获得内心平静的人,她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幸福?
“我只想过一个普通女人的生活。”她对此很肯定。可普通生活却一直是她苦苦追寻而不得的。
她的直率让人心疼。与命运硬碰硬地交手,遍体鳞伤也不肯底下头,她这份勇气让人心酸。
她没忘记过自己是个渴盼爱情而不得的女人,正因为这样,她的诗里才会无数次出现爱和欲,毫不掩饰。越是不得,欲望越是会高涨,这些“不得”全都投射在了诗句中。
就算这样,离开了村庄的她还是可以跟男人打情骂俏。调情时她是开心的,像朵花儿。记得在颁奖会后,她叫范俭过来合照时,脸上是一抹难言的羞涩和美丽。但这些难得的美好时刻,都是在成名后。
一朵花有果实的内心,一开始就含泪
于是把每个秋天都当作归期
才灿烂得
一败涂地
命运让她想爱而不得,但她并没有放弃希望和追逐。她对命运做过所有的抗争都没有用,这倔强的女子也依然没有放弃。她把诗歌带给她的勇气全用在了离婚大战上。
“我对这样的命运并不甘心”,“我总不能到六十岁才去离婚吧?我不能再等。”
在父母的多年的强烈反对和丈夫的不合作下,经过无数次争执后,她终于如愿离婚。然而,当余秀华看到拿到巨额赔偿的前夫止不住满脸的笑容时,她还是忍不住逼问了:“你是不是开心得不得了?”
试图否认不成,前夫终于承认两个人都解脱了。唉,终于都解脱了。
成名后的她,终于有能力摆脱一段彼此都不要的婚姻,这算是诗歌带给她的力量么?终于有一件事,是如她所愿的了。可讽刺的是,离婚后跟离婚前的生活,并无不同,她甚至没有任何感觉。“这才是这段婚姻最可悲的地方”,余秀华对此很是感慨。
但终究,这一次的抗争,胜者是她。
她在绝望时曾说过,“还不如去死”,无望地写下“难道还有明天?可惜还有明天”。但她也在采访中说过,“活着就是一种胜利。”她并没有被这不太有善意的世界摧毁,仍像棵野草般顽强地活着。绝望中的顽强生机,或是她身上最打动人的地方。
电影散场时,我有几分喜欢上了这个女人。不是同情、没有怜悯,而是欣赏。她只有诗歌这个武器,她找到这武器,用了16年,也用得很好。从这个角度来看,她比很多人都要幸运。
回家路上,我忍不住想,某天,她是否会遇上一个真心与她相爱的人?遇上后,她是否还能写出具有冲击力的诗句?
如果把余秀华的灵魂安在范冰冰身上,这又将会是个什么样的故事?那个精致美丽的身体是否能碰撞出这么有力的诗句?这故事,是否还会那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