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说:“人分两种,一种有往事,另一种人没有往事。有往事的人爱生命,对时光流逝无比痛惜,因而怀着一种特别的爱意。
《母亲》一文不仅写了“我”的母亲这一形象,更是描绘了千千万万中国农村妇女的形象。为什么她们得以在解放前那么艰难困苦的环境下生活?因为他们心中有光。心中有光,就照亮了远方。
“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这是母亲给予“我”的承诺。一个家庭中的母亲是离孩子最近的榜样,古话说“有其母必有其子”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教导陪伴。有时可能母亲的一句话就伤了孩子的心,也可能因为母亲的一句话孩子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
莫言的母亲属于后者。他的母亲在战争的苦难中也不忘教导孩子,她教会莫言如何做人,如何有尊严的做人。她告诉儿子: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的活下去。不管怎样,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希望。母亲在饥饿的岁月中踉踉跄跄,早早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看透世事才懂得人生不易。
文章开头寥寥几笔就渲染出了一种沉重的氛围,给人以压抑的感觉,这也让我见识到了莫言先生的文学功底。解放前的世界经常分不清黑与白,大多数时候都是灰色的。战争饥饿疾病接踵而来,“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去?”文中提出了这个问题,我想是希望。
心中有希望,就有了光,就照亮了远方。母亲对生命有着无限的尊重与热爱。“贫穷、恐惧和落魄,对于任何一个有志气的人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这句话出自《教父》,我觉得用来形容母亲,是再合适不过了。生不等于命!一个人的生命是最珍贵的,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她乐观坚强。因此作者写对母亲的热爱与尊重,我们可以延伸为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
我的母亲曾在我离开家乡前送给我这样一句话:你曾吃过的亏,受过的苦,挨过的煎熬,咽下的酸楚,都在铺就一条路。我想我要走好这条路。之后的几年风也走雨也过,我也曾怀疑曾否定自己,但我始终记着母亲的话,始终走着自己的路。
可能有一天我会散发光芒,也可能不会,可那又怎样,我坚信,只要心中有光,走到哪里都不会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