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一位帅哥Z,很有才华,长得也帅气,属于钻石王老五级别,恋爱经历十分丰富,已有几十次。但是谈了这么多次恋爱,在旁人看来艳福不浅的经历,对他本人来说却是十分痛苦的,因为大部分时候的分手是女孩受不了他而提出来的,同时因为自身条件好,他又很容易开始下一段恋情,从而使自己一直处于恋爱、分手,再恋爱、再分手,如此循环往复的状态中。
有一段时间,他遇到一个女孩,彼此感觉都很好,他自己说,希望能够顺利,一起走入婚姻,那就太好啦。可是没过多久,他又对女孩产生了看法。详细探讨,都是很小的事让他不爽。他有几次给女孩打电话,女孩不接,直接挂断,过了一会儿后再给他回电话,进行简单地道歉,解释是,有时在参加公司的一个重要会议,有时是在和老板谈话。
如此看来,女孩的道歉和解释都在情理之中,但Z很不舒服。他对女孩说,如果我是你,我会事先安排好与谈话时间,也会先接电话,并走到一个安静的地方,简单聊几句后,再解释说有要紧事,待会儿再聊。
如果是你,你愿意按照Z的要求先接电话说几句、再挂断吗?
案例2.
一个女孩子,她的家离单位有大约七八分钟车程,而男友的单位离她的单位得有一小时左右的车程。她常上夜班,会在晚上十点后下班。这个时候,她会渴望男友开车去单位接她,把她送回家,然后目送她走进家门。当他这样做时,她心中会升起一种强烈的幸福感。
一开始,男友都会争取来接她,但后来觉得这样实在很累,于是,男友和她商量说,能不能少接你一些,以前每次都来接,现在减少到一半的时间好不好?
她也觉得自己有些过分,于是答应了,但刚答应的那一瞬间,她脑海里便闪过一丝念头:“他不爱我,是不是该分手了。”
如果你是这个男朋友,愿意一直去接女朋友上下班吗?
在案例中,帅哥想要女朋友以他认为的好的方式接他的电话,第二个案例中的女孩子呢,也是期待男朋友以她希望的方式去接送她,这两个人呢,都是感觉当对方按照我的方式回应我了,我就感觉很好,很幸福,感觉这段关系也很好,关系中的人也好。但是现实是,关系中的人没有做到他们期望的事情,他们就感觉不舒服,想要切断关系。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当你不按照我说的做,我就跟你分手。那这样呢,关系中的人就有一种严重被限制的感觉。当有这种感觉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我们被施加了“投射性认同”,也就是给我们这份感觉的人他具有“投射性认同”的心理。具有投射性认同的人,没有办法理解别人的做事方法的合理性,他会诱导甚至逼迫关系中的人按照他期待的方式回应他。
所以,我们看“投射性认同”的定义。
所谓“投射性认同”就是,我认定你应该怎样对我,然后我把这个认定的东西投射到你身上,而你认同了,并真的以我认定的方式来对待我,于是你就变成了我期待的样子。
但是具有投射性认同的人,他希望一切都如他所期待的样子,接受不了不同的情况。所以说,投射性认同是一种孤独的游戏,沉浸在这种游戏中的人,会比一般人更加渴望建立亲密关系,但他们在亲密关系中又看不到对方的真实存在,只关注对方是否如自己所愿,按照自己所渴望的方式对待自己。归根结底投射性认同是一种自恋,即“我是对的”,所以你要听我的。
投射性认同的自恋幻觉,可以用ABC来表示:即我做了A,你就得还以B,否则我就会使出C。C是威胁性信息,这个威胁可能是威胁攻击对方,或者威胁伤害自己,或者威胁攻击关系。
四种常见类型:
权力的投射性认同(支配者):我对你好,但你必须听我的,否则你就是不爱我。(前面的案例一就是权力的投射性认同,这样的人可以叫作支配者)
依赖的投射性认同(依赖者):我如此无助,你必须帮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前面的案例二就是依赖的投射性认同,这样的人可以叫作依赖者)
迎合的投射性认同(迎合者):我总顺着你,你必须接受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比如,有的女性在分手的时候会说:我什么都听你的,你为什么不爱我?你还想我怎么样?可以说这样的女性具有迎合者的心理,通过迎合抓住对方,开始的时候,往往是有效果的,但是到最后往往容易被抛弃)
情欲的投射性认同(诱惑者):我这么性感,你必须满足并对我好,否则你就是不爱我。(诱惑者一般是未成年时的生活经验告诉她,通过性关系可以与人亲近,而且往往她只会这一种与人亲近的方式,比如《扪心问诊》中的Laura。再比如女孩子小时候很想跟父亲亲近但是亲近不了,而父亲总是一个接一个的换女朋友,她就会认为通过性关系可以亲近男人,长大后也会变成诱惑者)
男人里面呢,我们经常碰到控制欲极强的人,也就是权力的投射性认同,比如最典型的霸道总裁式的控制欲,我们举个控制例子来看看霸道总裁的权力的投射性认同,看看他如何把一个女性一步一步变成瓷娃娃再一脚踹开的:
(1)你为什么总和那么多异性交往,我吃醋,我生气,你能不能减少和他们的交往。
(2)请你不要再和异性朋友交往。
(3)切断你和同性朋友、同性同事同学的交往。
(4)切断你和所有人的关系,你的世界会只剩下他一个人。
(5)你索然无味,对你失去了兴趣,转而抛弃你。
可以说,能被支配者完全改造的人,往往自己本身存在依赖的投射性认同,不然不会这么完美契合的。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关系里面,往往最终依赖者会被抛弃。
控制欲极强的人的形成原因,一般是两点:
(1)父母是脆弱的依赖者,从小是小大人,成年后重复这种模式。
(2)与母亲有严重的分离焦虑,所以长大后,爱上一个人后,严重害怕分离,不能忍受爱人有任何的自由意志。
判断标准
判断投射性认同的一个简单标准就是,你在和另一个人打交道时,有没有被严重限制的感觉。如果有,那就是对方使用了投射性认同的心理机制。
应对方法
以权力的投射性认同为例来说明。
具有权力的投射性认同的人,也叫支配者,是直接表达全能自恋的意思:“我这么有力量,你怎么可以不听我的”,而依赖者、迎合者以及诱惑者是绕了一个弯来表达,但他们都在追求这样的情境:“我希望世界能如我所愿,具体来说就是希望你能如我所愿”。
那碰上这样的霸道总裁,我们该怎么办呢?一味迎合他,最终我们会变得没有自由意志,就算自己心甘情愿,但是真到那时候,他也会觉得索然无味,转而抛弃我们。而且实际上,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也不想总委屈自己去迎合,那我们如何既保护自己又保护关系,从而处理好他因我们不“服从他权力”而产生的愤怒呢?
比如前面案例中的帅哥Z否认了女友做法的合理性,是给女朋友传递了一个信息:你没有以好的方式回应我,你是个坏人。针对自己被认定为坏人的情况,女朋友应该如何处理呢?
如果他女朋友立即有了负面情绪,对他有了厌烦和愤怒,那么这些负面情绪,实际上是认同了他投射过来的“你是个坏人”的信息。然后,女朋友再还给他不好的反馈时,例如真的被气炸了,那就果真变成了坏人。这样一来,我这位朋友就会想:你看你看,你为什么就不好好说话呢,你乱发什么脾气,你真不是个好女孩……
所以,具体到做法上,就是既不认同对方的明逻辑,委屈自己,用对方希望的好方式回应他,又不认同对方的暗逻辑,真还给他愤怒、厌烦等负面情绪。
比如刚才那个案例中,朋友Z的女友就可以这样回应他对于接电话的愤怒:亲爱的,我当时是有重要的事啊,我不会放下这些事接你电话的,但你生我的气,我理解,我听到了。
这里面的道理是:我是我,你是你,我要尊重我的合理性,可你的感受一样也都是合理的啊。也就是我们需要教给他“尊重”我们,也就是他与我们之间的界限。
能做到这一点,其中的关键是,我们要已经处理好了自己内心的“坏”,不再执着地追求“我是一个好人”,而是深切认识到“我是一个好坏参半的真实的人,我能接受我自己的坏,比如坏脾气或者其他”。那么,当别人投射给我们“你是一个坏人”的信息时,不会太抵触,不会太愤怒,而是会把这个信息吸纳进来,消化一下,做“去毒化”处理,然后再还给他一个不那么有毒的信息。
形成机制
阿德勒说,儿童在生命早期会形成其独有的生命私人逻辑,这样的私人逻辑会帮助儿童在最初的养育环境下获得归属感、价值感,以帮助儿童克服自卑,形成个人的自我优越感,满足其生命的根本动力——自恋:我是对的,我比你强(这里的“我”和“你”都是泛指)
也就是“我认定你应该怎样对我”的这个私人逻辑,是在人的生命早期经历中形成的,儿童通过解读自己在周围环境中的事件获得的总结性经验。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有一个感性的生命总结,有一套奉行了一生的心理逻辑。这个逻辑规定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甚至规定了这个人该怎样活着,也让人试图去规定或控制周围其他人该怎样活着。当周围人于我们期待那样活着,更确切地说,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回应我们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我们拥有了好的关系,能够滋养自己,使自己幸福的关系。但是例如对案例一中的帅哥来说,他认为好的方式是,女朋友应该不管处于什么情况下,都必须把与他的约定甚至他的电话当作头号大事来对待,如果女朋友做到了,他就认为他们之间有了好的关系,可以继续发展甚至结婚。
内在逻辑
“我希望你用我认为的好的方式对我”,这是投射性认同的明逻辑,但是投射性认同还有一套要命的暗逻辑,这个逻辑是,“我知道你肯定不会用我希望的好的方式对我,你肯定会用坏的方式对我。你看,你果真受不了了,用了坏的方式对我,所以,你就是不喜欢我的,我就是注定不会得到你的喜欢,再进一步引申,我不值得你喜欢我,我不被人爱,没有人爱我,我很“坏”,不值得被爱。所以,谈恋爱那么多次也不能走进婚姻。
可以说,这套暗逻辑是投射性认同的重要游戏。因为在成长中,没有得到父母等养育者“无条件的爱”,从而形成一份隐秘的内在自我感知:我不值得被爱,我需要达到某种条件才值得被爱。但是我总是达不到那个条件,所以我不被爱,你不可能用“爱我的方式”回应我。但是一般情况下,人又接受不了自己这份“我不值得被爱”的自我否定,于是将 这份沉重的“坏 ” 投射给对方:你不以“爱我”的方式对我,你就是“坏人”,而我是好的。不是我不值得被爱,是你眼瞎,看不到我的好,所以不爱我。当对方认同这份“坏 ” ,就验证了自己的预判,你是关系中的坏人。
但是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如果真以投射性认同的人要求的那样回应他,他开始会很满足于这样的关系,但到后来会发现自己严重活在孤独中,感觉对方索然无味,转而想再寻找不那么配合的人重新开始一段训练与角逐。也就是那份孤独感会驱使他抛弃自己身边近乎完美回应他的爱人,往往这个时候他要么说不出自己为什么不爱了,这份疑惑最终会让他认定自己就不该被爱,抛弃那么爱自己的人,活该找到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能有这样认知的人相对是比较有自我反省能力的人,也就是虽然他有投射性认同机制,但相对而言他的自我发展相对比较完善,后续也会通过反省而成长;但是多数有严重投射性认同的人,会从其它方面去挑你的毛病,比如你品味不好啊,你穿衣服不好看啊,或者你都不知道学习成长等等,总之你仍然是那个“坏人”,所以导致我不爱你了,破坏了我们的关系,这仍然是你的错。再或者说,都是那个第三者的错,是她引诱我的,所以我才做出了伤害你的事情。也就是在这个三角关系中,你是好的,我也是好的,而她是坏的。
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功能,可以处理一个人时处理不了的“坏 ” 。最初先是要在二元关系中把“坏”扔给对方,但这会给二元关系带来巨大破坏,如前面案例中Z与女朋友之间的冲突,很容易使关系破裂。在婚姻中,因为各种现实考虑,当夫妻之间出现矛盾时,人们不会轻易选择离婚,这个时候,面对关系中的“坏”,有很多人转而去构建三元关系,即出轨或者外遇,通过这样的关系去化解二元关系中自己处理不了的“坏”。所以有时候我们会看到,当一方出轨没有被发现的时候,夫妻间的关系会有缓和,这一来是出轨方可能有愧疚心理;二来外遇这样的关系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二元关系中的紧张,比如有的人会在第三者的面前说妻子的坏话。当然我们说这是饮鸩止渴,当出轨被发现的时候,出轨这件事又成为一个更大的矛盾横亘在二元关系之间,从而对二元关系造成更大的破坏。
无条件的爱
投射性认同,在精神分析中被认为是一种很低功能的自我防御机制,如果一个人频繁使用这个心理机制,那他周围的人都会有严重被限制感,而且会觉得有不断要在他面前变成坏人的感觉,这些感觉都非常不好,所以周围人会容易离开他,而这会验证他最根本的痛苦,那就是:“我是个坏人,没有人喜欢我。”从而体会到自身那份很深的孤独感和被否定感。为了对抗这份孤独感和被否定感,人们会继续投入关系,但是因为受到私人逻辑的限制,循环使用自己的固定机制去要求关系中的人,从而一次次以对方离开,关系破裂而告终。从而形成个人固有的生命逻辑。
所以,在生命的早期,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对孩子的人格健全乃至日后的幸福都至关重要。之前我们在群里也讨论过,“无条件的爱”就是“心甘情愿地付出爱、给予爱而不求你做出任何回报,我尊重你本来的样子,你无论是怎样一种姿态,我都爱你,一如既往。”但是,作为父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逻辑,都在成长中形成了自己的思维防御体系,不可避免地向外投射“坏”,比如常常表现在我们面对孩子问题行为时出现的负面情绪及其后续的行为,这样的情形,在我们没有觉察的时候,一般是被认为是没有问题的。也就是,我们认为就是孩子不听话,所以我才发脾气,才打孩子的,当然这显然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好,形成自我否定的自我认知,但是对父母的内心,除了对孩子生气和失望,不会有愧疚;可是当我们觉察到这样做对孩子不好,但是又控制不住的时候,我们常常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已有改变的意识但是这样的意识指导不了行为,主要是关键时刻我们管理不好负面情绪,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大家可以主动觉察一下,一般负面情绪的背后都是恐惧,恐惧的背后常常有一个具有个人特色的期望,这个期望往往与我们个人的需求相关。大家可以按照这个步骤去觉察,觉察的越多,你会发现你管理情绪的能力越强,这伴随的就是内在力量的增强,内在力量越强,我们能给出“无条件的爱”的能力就越强。
每个人在自己内心出现恐惧的时候,都会不自觉的启动打小形成的自我防御机制。内在力量不足的时候,在养育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要受到情绪的影响。那怎么办呢?这里有几个信念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我不需要事事追求完美。
在关系中展现真实的自我,接纳自己的“坏”,并承认这一点。
看到关系中“我”与“你”的界限,接纳自我,也尊重你;
在关系中展现真实的自己,敢于道歉,不祈求完美。
补充,根据情况,可以不讲。
关于接住关系中的“坏”,即面对愤怒,下面介绍一个我个人很喜欢的一个活动。是关于情绪疏导的。
大家现在想象一下你的孩子两岁,我们知道这个时候的孩子很难缠,你呢,在家看了一天孩子,已经筋疲力尽,但是仍然边看孩子边做好了晚饭,等老公回来吃饭。结果老公进门之后,开口就说:你整天都在家干什么了?你看这客厅乱的,你就不能收拾一下?你看这孩子的衣服脏成什么样儿了,你就不能给他换一下,洗洗?balabala……
你这会儿已经有点要爆炸:我在家看了一天孩子,我累都累死了,你进门不帮我,还嫌这嫌那……但是想想忍了,算了,没搭理他。
这个时候老公踢打一下孩子的玩具,走到沙发那儿坐下玩儿手机,开口说:吃饭!
你懒得搭理他,但也把饭菜端上桌,老公坐过来,看了一眼,又开口了:这都什么饭,天天大白菜,就不能换换样儿,还这么淡,盐都买不起吗?balabala……
这个时候,你什么感受,有在线的小伙伴请给我一点回复。
那你这个时候,你很生气,你从餐桌旁站起来,去到对门,假设妈妈住在对门,对妈妈说:妈,我被张蛋蛋(大家可以换成你老公或者妻子的名字)气死了,我想打死他个没良心的,然后balbala跟你妈倒苦水……
结果你妈没等你说完,就很严肃地跟你说:
你真不该有那样的想法。
你知道那样想不大好。
那你到底一天都干什么了呢?
你应该体谅他。
别让我再听到你这样说话。
去房间带着,等你学会怎么尊重你丈夫再出来。
大家这个时候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有在线的小伙伴给我一点回应。
好,这是一轮儿。
那我们再想象一下下面的对话。
同样,你说:妈,我气死了,我想打死张蛋蛋。
妈妈说:
承认愤怒:
听上去你真的很生气。
认可愤怒:
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权力。
这不怪你,我也经常生气。
可接受的解决方案:
来,打枕头发泄一下,怎么样?
拿,对这个玩具狗大叫两声来发泄发泄?
或者去外面跑跑步?
大家,想象一下,这个时候,你的感受是?想法是?还打张蛋蛋吗?
那大家从这个活动中学到了哪些呢?
面对愤怒和负面情绪,不同的应对方式,会让人有完全不同的感受,我们例子中用的三元关系来处理的,这可以用在我们处理孩子的情绪上。
下面,我们再看下面的场景:
当老公说:这都什么饭,天天大白菜,就不能换换样儿,还这么淡,盐都买不起吗?balabala……
的时候,你忍无可忍,“腾”一下站起来:“张蛋蛋你丫的,找抽啊你!回来你就BBB,BBB不停……”
结果你还没说完,张蛋蛋站起来:
你胆敢对我大呼小叫!
你知道什么叫尊重你老不?
你应该体谅我,我是上班挣钱养家!
以后再敢这样说话,我休了你。
去房间带着,等你学会怎么尊重你老公我,再出来!
你会是什么感受?你的想法是什么,你觉得张蛋蛋这个老公怎么样?你会怎么做?也就是你的决定是?
如果你忍无可忍,“腾”一下站起来:“张蛋蛋你丫的,找抽啊你!回来你就BBB,BBB不停……”
这个时候,他平静地看看你说(假设他可以做到):
承认愤怒:
你生气了?
认可愤怒:
对不起老婆,我错了,我今天辛苦看了一天孩子,我回来就找事。
如果我是你,我也会生气的。
可接受的解决方案:
来,打枕头发泄一下,怎么样?
要不对这个玩具狗大叫两声来发泄发泄?
再不,吃完饭,我陪你出去散散步?
你的感受是?你的想法是什么,你觉得张蛋蛋这个老公怎么样?你会怎么做?也就是你的决定是?
从这个活动中,我们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