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快、特快、动车、高铁,你已经失去了坐便宜的绿皮火车的权利。旅途没时间发生故事,人们相互保持距离,仿佛两列火车惧怕追尾。——周云蓬
很多流浪歌手,似乎都有点游吟诗人的样子。最近在读的几乎都是他们的书,在听的都是他们的歌。今天要写的这篇小文,就是民谣歌手周云蓬的《绿皮火车》的读后感。
你曾经真切地感受过绿皮火车吗?在这个时代,它似乎已经成为某种复古小文艺情怀的符号。绿皮火车,随着时代滚滚的车轮,逐渐消失在人们的眼里。可以坐更快更舒服的交通工具,估计没几个人再喜欢去坐极慢极颠簸的绿皮火车了吧。
大约半个月前,在国家图书馆,我邂逅了周云蓬的《绿皮火车》,当时被我拎下书架的还有两本似乎蛮有意思的书,但是因为这本书似曾相识的名字,我先打开了它。没曾想,“绿皮火车”开动,就停不下来,以至于看到图书馆闭馆,不得不把“火车”交到管理员手里,另外两本书都没来得及打开。
周云蓬是个民谣歌手,一路流浪,行一路山水而去,他的歌、他的路、他的朋友,终于在某天,被他随性地散散地装进一辆“绿皮火车”,从三维世界变成二维的文字,向着这个世界呼啸而来。
一个读者之所以会喜欢上某些文字,大概是因为能感受到这些文字中散发出的某些作者灵性的光辉。
书里面,除了几首自己的或者友人的民谣歌词,文章长短不一,几乎都是随笔的类型,这也是我最爱的体裁,随笔嘛,随意书写,是极其自由的体裁。这样的体裁,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展现写文人的思想世界。
《绿皮火车》里,文章主题挺多,关于城市、住所、交通、人、旅行、音乐会、民谣、文学。不过,因为他的职业的缘故,大多数是民谣相关的乐评和人、事的杂谈。长短不一的篇章里,或描述自己的经历,或写着别人的故事,不时闪烁着一些自己的人生哲学,坦诚、直率,犀利又不乏委婉。
关于北漂,周云蓬有一句绝妙的比喻:“北京不允许你打盹,你稍微一感慨,或者一走神,你的箱子就旧了,就有新人像森林里的滕蔓一样,从你的身边悄悄地攀上来。”
他写《那些租来的房子》,在圆明园、香山、青岛、丽江、绍兴租住过的房子,不同的环境,那也是他生活的不同的阶段,各有一番独特的味道。简陋时有着清贫简单的快乐,荒僻时有着一个孤独者的憧憬,晦暗时有着寒冬里电炉子的温暖,明亮里有着阳光绽放的芬芳,婉约里有着小桥流水的柔情。
《跑得那么快去哪儿》一文里,他说,“时间就是生命,然生命高于速度。”最后,他说:“幸福可以来的慢一些,只要它是真的。”
作为一个音乐人,周云蓬的乐评往往观点独到犀利。比如,对刚刚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鲍勃迪伦曾经于2011年在上海的一场演出,他用“永远年轻、永远不听话”作为总结。他讲述他那些民谣歌手朋友的故事,作为一个同行业者,总会比我们这些局外人更多一些深刻的看透,让大家也对表象之后的歌手有了更多人性角度的理解。
他比较推荐的民谣,一般歌词都蛮好的,一般都是白话版的诗歌。比如关于梵高的一首歌,李志写的《梵高先生》“……不管你拥有什么,我们生来就是孤独。让我再看你一眼,星空和黑夜,西去而旋转的飞鸟,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周云蓬自己写的歌词也蛮好的,比如其中一首我比较喜欢的,叫做《失业者》:我们活在租来的房子里,我们活在公共汽车里,我们活在蒙着灰尘的书里,我们活在电视的荧光屏里……一旦有一天看到了蓝天,我们就变成了无助的失业者,一旦有一天嗅到了春天,我们就变成了陌生的局外人……”通俗的歌词,很是工整,却带着某种锋利准确地击中人心。
流浪歌手,似乎总带着一身沧桑,他们是诗意的,也是心酸的。他们是潇洒的,也是现实的。
他们的歌声里,藏着他们走过的路,经历过的故事。听他们的歌曲,有时候就像你偶尔透过窗子、遥望的伫立路边的一棵树,或是路边静默开放、孤芳自赏的野花,有着自然和岁月的味道,那种天然野生的美,在某个瞬间,会震撼人心。
(原创作者花悠然,用文字诉说情怀和生活,如果喜欢,欢迎留言点赞转载,当然也可以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