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看获得了雨果奖的郝景芳的《北京折叠》之前,我把这篇文章推荐给了一个朋友,他附和了公众号的一句话“一张嘴只能吃一碗饭,努力强过不努力,有人爱着并爱着别人,这个世界就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乍一看到这句话,我回复“世界本就不糟”。本来还想加一句“甲活得很好,乙活得不好,所以乙以为这个的世界是糟的,其实糟的是他罢了”,发现这样一来显得我太偏激,所以按下不表。
朋友给我回复“活在不同的世界,我们看到的东西自然不同”。
看来他对我确实不够了解,所以他眼中的我,是他通过我那为数不多的语言以及行为举止推断出来的。时间太短,他还没来得及探求更多,便以该死的第一印象作为我整个人的基调,试图告诉我由于现实生活的限制,我看到的还不够多。
趁着这个空隙,我花了一点时间看了《北京折叠》,真是一部并不特别科幻的科幻小说,我想给朋友回复:“其实我就是从第三个空间爬到了第二个空间。”
一想,如此赤裸的语言太过于袒露自己,我并不需要他像我一样了解自己,不说也罢。这不是伪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可言说,对于大多数人都不可以或者说最好不要告知的不可言说。我有点儿感叹,却又很羡慕:“你从来都是个阳光少年。”
朋友回复开心的表情,又严肃地说,其实他只是外表上看来是一个阳光少年而已,而我才是真正的阳光少女,还添加了一个大笑的表情。
看着他发过来的文字,我有点儿心累。即使我本身是一个没心没肺,脑袋有点儿不带电的少女,所以才会看上去显得既不想事,顺便浅薄和没心机,于是就成了所谓的“阳光少女”。
(二)
自从对这个世界有了自己的认知以来,大概是从初中开始吧,我就是个悲观主义者,甚至差点儿就要以此为傲了。总是活在一种莫名其妙的悲愤之中,常常是“化悲愤为力量”来鼓励自己,再加上一点运气,才得以存活至今。
记得年少开始对爱情有了向往之后,我这个一直觉得自己家庭不幸的人有一个期望,那就是希望我的对象会是独生子女,这样一来,大概他得到完整的爱的可能性会比较大。
自身的阴暗面或许太多,希望有一个人来感染自己,让他用一个全新的世界观来慢慢影响我,我也就可以获得不同于以往的好的生活。
一开始,我还在幻想自己就喜欢与正能量的人交朋友,后来看多了心灵毒药,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厌倦着像我那样负能量爆棚的人,包括我自己。令我感到欣慰的是,某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身边的绝大多数人都是颇具正能量的人,而我在别人眼中,虽然有悲观情绪占据,但也是一个正能量爆棚的姑娘。
对于这点发现,我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回头看走过的路,也有过很多情绪失控时流过的无人理解,乃至于发泄多次之后遭到排挤的眼泪,也有拼命拉着别人肯定自己的时候,甚至有朋友害怕夸奖我:“反正我说了,你也不信。”
那么从以前那个内心阴暗的沉默寡言的少女,长成了现在这个内心依旧阴暗,看上去却不那么阴暗的少女,肯定是经历过什么,才可能有此转变。
其实在我看来,我还是原来那个我,只不过褪掉了一个喜欢忧虑的皮,少去管他人和自己的一些屁事儿。比起别人的看法,更愿意不管不顾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单纯地为了取悦自己而去做或者不做什么事情。
我走我看上的那一根独木桥,你们走不走,请随意。
(三)
然而,我想表达的不是独木桥的哪一种呈现形式,重点是“走”。
小学是在镇上念的,总共也就不到两百人,成绩不要太好;对于初中没一点儿印象,我就当白活了那三年;高中又变成了学霸,不负众望考了个还不错的大学,也算是脱颖而出,便有了不再回去县城的念想。大学时候成绩平平,好在钻牛角尖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实习,去做别人看起来毫无意义的实习,毕业的时候得以跳出教育圈。
其实回头想想自己蛮幸运。
年少的时候大家都是迷茫的,真正能知道自己要去干什么的人很少,能够知道自己要去干什么并且持续地在做努力的人更少,在做有效的努力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令人欣慰的是,尽管大家对于未来是未知的,却并不会因此持续观望,而是一点一滴积累着改变,每一个人都尝试着去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写话剧、唱歌、学习舞蹈、健身、考证之类,大家都在做些什么。
我上大学的时候也是个二吊子,成绩非常普通,也没有什么特长,不喜欢参加课外活动,社团早就遗忘了我,在大一的时候也没有成功地打入学生会。天天就和几个朋友腻在一起,像个连体婴一样,也没有趁着年少出去浪荡,可以说简直一无是处。当时的我简直称不上是迷茫,而只是简单地重复日子,百无聊赖。不过年少无知,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知道我脑子中的哪一根筋像一个触点一样时刻告诉我,那就是去实习。
上学的时候自然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到了暑假,不想回家,又不愿意去参加三下乡的教育活动,虽然眼红别的同学去做家教挣钱,可是我又不愿意去家教,那也不能天天躺在寝室看电影什么的吧,于是实习变成了打发时间的最好选择。
大学四年,去过报社、电台和某家电视节目制作传媒公司,歪打正着参与了校刊的编辑工作,这就是铺垫我的全部。找工作的那一段时间,由于不打算当老师,简历上的文字除了一些在学校的并不怎么有用的浮夸事项,我唯一拿的出手的也就是那一叠写过的稿件以及实习经历。
现在想来,对于我这种普通大学生而言,没有足够的能力在校园活动中吸引到足够的光芒,选择提前接触校外的媒介真是一个再好不过的选择。
在中文系,可能由于我选择了这么一条走的人并不多,看上去还有点儿洋气的道路,稍微拔高了自己的逼格,让我看上去有了那么一点神秘莫测。
毕业之后,没有变成国家培养我的那种期待的样子,我当了逃兵,所幸的是也和教育挂一点点勾。
比起人生的丰富性,其实最吸引外人的还是一个人的外表的转变,因为你的改变无论是由内而外或者是由外而内,不太熟悉你的人最关注的自然是他所看到的,视觉上的冲击总会大过并不深入的心灵探索。
(四)
种种改变加起来,变成了现在这样的一个人。
不愿意继续用较为沉重的方式激励自己前进,慢慢学会多给自己力量和自信,哪怕是盲目的自信。也因为曾有过灰色到透不过气来的一段日子,更能体会到如今顺着自己的心意去生活是多么可贵。
其实这一篇文章说的比较多的是自己心灵上的改变,没有呈上多少干货,我会在之后的日子里分享一些比较有趣的事情。
如今的我,难免也会怀疑自己,也会臭不要脸地询问别人自己是否真的做的还不错,非要对方心不甘情不愿地给自己想要的答案,我的好友桑桑现在就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虽然你总说自己丑,但是我觉得你认为自己美的时候比较多。”桑桑抛给我一个猥琐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