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灵魂可以出窍,真正的“冷眼旁观”这个你称为“自己”的人,或许我们都会惊讶的发现,他/她是多么的不靠谱。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这半年多来我对“认知”方法论的学习体会,那就是“我的想法大部分时候都是不靠谱的,尽管在当时我感觉它是那么的正确。”其实当我打下这句话时候,自己都觉得有点难为情。学了半年,就学了这点东西?恩,就这点东西。
比如,当我在疲劳,有压力时,就很容易浮想联翩,会把事情想的很糟,已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然后,等我睡了一觉,神清气爽之后,再想到之前的想法,自己都会觉得匪夷所思,我那时居然这么想?
看,你的感觉,你的想法都只是因时因地产生的,它很多时候反应的不是真实的世界。在《超越感觉》这本书里,作者给出了几种常见的思维陷阱。
1. 不自觉的认为“我的就是好的”,容易高估自己;
2. 看问题比较狭窄,比如,容易走极端,容易从众,要么以偏盖全,要么陷入相对主义,要么有很多未验证的不合理信条,固执呆板不愿意改变;
3. 解决问题时,容易搞混因果关系,容易带“有色眼镜”看人,容易揣着答案找证据,不够客观。
4. 表达看法时,容易类比不当,前后矛盾,把结论当做条件;
5. 当听到别人的反对意见时,常常为了“面子”而固执己见,错误理解别人的意思进而攻击别人。
没办法,这些都是远古时代祖先留给我们的认知工具,要知道在当时可是很管用的,只不过放到当今的时代不怎么好使了,所以沦落为思维陷阱。
除此以外,对很多东西
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但是一旦要派上用场,是骡子是马需要拉出来遛遛时,就会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
我们以为是对的,实际上是错的,
我们以为自己学了很多,那都是冗余,最核心最关键的东西我们根本没有抓住。
这么一看,天哪,你居然还坚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
所以,当你冒出个想法时,得给自己留个缓冲的地带,反问自己,这个想法真的靠谱吗?
你知道,少关注自己,多观察生活,是认知进步的第一步。
你知道,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得给自己一点压力。
你知道,面对海量信息,永远要找最关键的那一点。
世界太复杂了,想要一切都尽在掌握是不可能的,一条一条来,不断实践,不断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