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 | 约翰:短暂分离与次级依恋<2019年10月15日>

儿子6个月,育儿是一大阅读主题,构建三岁前的育儿底层思维

当然也是有几大困惑让我去读这本书

① 回归职场之后,孩子会不会有焦虑出现?出差频率应该怎么控制好

② 在孩子奶奶带孩子的过程中,有什么要注意的?

好,第一个问题

回归职场之后,孩子会不会有焦虑出现?出差频率应该怎么控制好

你去上班之后

如果你不见到你的孩子,几个小时——一周——几个月

他的反应是这样的

首先:哭,发脾气,摇床,时刻关注母亲的图像和声音

接着:退缩,失去活力,对环境中的人没有任何的要求,变的安静而哀伤,这时我们还会认为是孩子内心的痛苦得到了缓解

最后:疏离,不欢迎母亲,看上去像是不认识,没有眼泪,有的知识冷漠的转身离开

如果这种分离持续的久且频繁,物体会取而代之母亲的依恋

三岁之后孩子面临母亲不在身边的焦虑感会突然间弱一些,也就是我们看到的突然的成熟

那第一我们要尽可能缩短与孩子分离的时间

第二,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孩子对有规律回家,但不是常常陪在他身边的爸爸会产生依恋和互动,会很期待他的回家

解释就是爸爸回家会全身心的跟孩子互动,响应他的需求,亲亲抱抱举高高,孩子当然喜欢

那结论就是

在三岁前,母亲尽可能的用长时间·快速响应·高频互动来陪伴孩子

第二个问题: 孩子奶奶带孩子的过程中,有什么要注意的?

作为孩子的次要依恋对象,奶奶这个时候的定位不仅仅是一个吃饱穿暖的对象了

基本的要对孩子的需求有快速的响应,能注意到孩子的心理变化

而大多数的奶奶能把孩子吃喝照顾好已经很不错,这些育儿理念还需要妈妈们会一遍遍的灌输给老人家,其实多说说,举举例子,老人大多还是会听

作为一本育儿心理学著作还说,真的案例详实,但是作为育儿书来看,是内容晦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依恋的个体差异 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人都有依附于那些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的他人的需要,这种需要在幼儿时期尤其明显,婴...
    静水观澜阅读 3,336评论 0 3
  • “依恋理论”是有关心理学概念“依恋”的一种理论(或一组理论)。“依恋”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
    千年清欢阅读 7,422评论 0 2
  • 第4章 依恋 这些结,即使轻如空气,也如钢铁的连接一般坚固。 ——Edmund Burke于1775年3月22日在...
    暖阳_1332阅读 3,613评论 1 7
  • 父亲退休了。 邻居来串门,他便说干了几十年落下一身病如今可以好好歇歇了,然后再道出看书、养花、带孙子的计划来。 我...
    玉同阅读 250评论 0 1
  • 作用域:变量存在的范围变量1、全局变量:js任何位置都可以访问的变量2、局部变量:在函数内部定义的变量在外无法获取...
    丶Romantic阅读 288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