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6个月,育儿是一大阅读主题,构建三岁前的育儿底层思维
当然也是有几大困惑让我去读这本书
① 回归职场之后,孩子会不会有焦虑出现?出差频率应该怎么控制好
② 在孩子奶奶带孩子的过程中,有什么要注意的?
好,第一个问题
回归职场之后,孩子会不会有焦虑出现?出差频率应该怎么控制好
你去上班之后
如果你不见到你的孩子,几个小时——一周——几个月
他的反应是这样的
首先:哭,发脾气,摇床,时刻关注母亲的图像和声音
接着:退缩,失去活力,对环境中的人没有任何的要求,变的安静而哀伤,这时我们还会认为是孩子内心的痛苦得到了缓解
最后:疏离,不欢迎母亲,看上去像是不认识,没有眼泪,有的知识冷漠的转身离开
如果这种分离持续的久且频繁,物体会取而代之母亲的依恋
三岁之后孩子面临母亲不在身边的焦虑感会突然间弱一些,也就是我们看到的突然的成熟
那第一我们要尽可能缩短与孩子分离的时间
第二,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孩子对有规律回家,但不是常常陪在他身边的爸爸会产生依恋和互动,会很期待他的回家
解释就是爸爸回家会全身心的跟孩子互动,响应他的需求,亲亲抱抱举高高,孩子当然喜欢
那结论就是
在三岁前,母亲尽可能的用长时间·快速响应·高频互动来陪伴孩子
第二个问题: 孩子奶奶带孩子的过程中,有什么要注意的?
作为孩子的次要依恋对象,奶奶这个时候的定位不仅仅是一个吃饱穿暖的对象了
基本的要对孩子的需求有快速的响应,能注意到孩子的心理变化
而大多数的奶奶能把孩子吃喝照顾好已经很不错,这些育儿理念还需要妈妈们会一遍遍的灌输给老人家,其实多说说,举举例子,老人大多还是会听
作为一本育儿心理学著作还说,真的案例详实,但是作为育儿书来看,是内容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