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凤翔,字梧岗,山东聊城莘县人,因网络信息缺乏或说此人信息不详,但此人对清末中印边界东段察隅的收复过程,有重要贡献,所以写此文字只想正本清源。信息来源来刘赞廷(河北东光县人)遗存《藏稿》、《清史稿.赵尔丰传》,还有《讲古张老师》讲座“川藏改土归流”“平定西南”等讲座内容对照。
程凤翔,因早年跟从赵尔丰的厨师出身,也称“程厨子”,能成赵尔丰的厨子,也因赵尔丰曾祖父定居泰安,赵氏开始在泰安开枝散叶,后世坟地就在今天泰安农业大学东边(但赵尔丰死后却葬在掖县城南)。赵尔丰也成为用莘县程凤翔的原因。程凤翔后入军伍。
程凤翔在1908年因在军中军功,升营级统领,随赵尔丰,克服巴塘,征乡城,定盐井,1909年收复桑昂曲宗,插旗压必曲垄,以退英军,征战西南数千里。1910年程凤翔参加平定“波密王国叛乱”之时,并收复察隅,并对本地人发大清护照,巩固察隅县,誉为“西康建省战功第一人”。1911年春,设桑昂、察隅两委员治理。
程凤翔所部从1910年至1911年前后共进行了3次标界活动。标界的位置为传统的中国边界压必曲龚。标界活动内容:一为树立大清龙帜;二建立界牌,上书“中华帝国四川省边界之察隅南界”。程凤翔部除在压必曲龚外,还在杜莱河谷僜人地区也树立龙帜标示边界。
程凤翔与刘赞廷是好友,程凤翔在巴塘盐井闯祸即“火烧冷诸寺”事件(刘赞廷记“火焚冷诸寺事件”),还是刘赞廷替他“顶罪”。刘赞廷(1888—1958)名永夑,字燮丞,笔名懒兵。汉族,清末民初文学家,河北河间府东光县人,北洋宪兵学校毕业。
刘赞廷,号称:清末民初康藏边地一支史笔。早年追随清季川滇边务大臣兼驻藏大臣赵尔丰拓土戍边,在对康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民国间,改任川边军分统,继任蒙藏委员会调查室主任等职。刘赞廷以自己“历边十四年”之经历,纂成图志数十种。足见刘赞廷颇重地方文献的运用和编纂。另著有《康藏宝鉴》《边藏刍言》《藏地秘史》《三十年游藏记》等作,为川藏的地方文献和方志事业作出了贡献。刘赞廷遗存《藏稿》尤为人们所重。
1911年十月武城爆发辛亥革命,四川因保路运动发生成都血案。同年11月9日因左腿患风湿病,程凤翔辞去统领职务。11月27日四川军政府独立,12月22日赵尔丰被捕杀。乔装离开四川,后在北京由赵尔丰哥赵尔巽推荐给直系军阀曹锟,给曹锟当侍卫长。因得重用而再到景德镇帮民国政府督办瓷器。期间资助一个人---程意亭,后成为工艺大师,并为做一套“程瓷”。解放前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