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生心态”丨好学生已经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人类学家约瑟夫·托宾等人的著作《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以拍摄的方式记录中国、美国和日本三家幼儿园典型一天中的片段,对比三种文化下学前教育的异同。

在1987年的中国幼儿园中,一些做法引发了日本和美国观众的强烈不适——如录像镜头中有老师要求孩子在吃饭时不要说话;又如在积木活动课中,要求儿童成排地坐在桌子后面,根据图纸搭积木,强调老师对孩子的“管”。

到2002年,托宾等人再度进行了这项研究,可以看到这些做法在有所改善。研究人员使用了代表中国幼儿园现代化先锋的上海思南路幼儿园为例,介绍了幼儿园中的故事大王和社会角色游戏。

在“故事大王”活动中,孩子讲完故事之后,其他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投票是否授予故事讲述者“故事大王”的称号,并且说出各自的理由,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之间会进行互相的批评。

中国老师非常自豪,觉得吸收了西方的先进方法,尊重小孩的主体性和自主创造力,讲民主,让小孩自己去评比;但美国、日本的幼儿园老师却对评比“故事大王”的方式感到惊讶——引用研究者的话,这种方式非常“中国化”,最后还是要比出一个“大王”,让小孩跟着老师定的某种标准去比。

被权威凝视下的孩子

一定要分出你好还是不好

在规训孩子时,老师会把小孩放在一个集体的情景里被彼此观看,被权威凝视,然后不停地比较,把一个小孩跟别的小孩比,让小孩子互相去比,“这种比较里面蕴含着道德评价一定要分出你是好还是不好”。

在《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中,法国哲学家朗西埃曾经谈到:

“谁若从不平等的状态出发,将平等作为目的,就只能将平等无限推迟。” 

朗西埃意识到,一个教师越专注于滔滔不绝讲解知识,就越会把不平等灌输到被教导者的头脑当中,因为这样做潜藏的意味是“你是无能的,你需要我(高人一等的)解惑”。所以,比起讲解,教师更应该驱动意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的女儿范妮亚是历史学家、以色列海法大学教授。

她眼中的“好学生”或许和目前国内网络上热议的“好学生”截然不同,她提出,好学生会和老师争论,提出老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提出更好的见解;孩子也同父母争论,“这样的争论也是我们爱他们的一种方式。”

范妮亚在《犹太人与词语》中讲述了自己和父亲奥兹的诸多争论。二人年龄、性别与职业都有所不同,他们在文本中展开对话和争论,对语言、历史和文学进行分析。由此观之,教师与学生之间、父母和儿童之间也可以并非单纯的管教和被管教的关系。

安妮特·拉鲁在《不平等的童年》中所说,培养孩子对自己的需求有所知觉,有一种权利感(sense of entitlement)——老师的工作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学生的需求是天经地义的,应该被满足。如果从小给孩子灌输这种自我意识,那孩子的个体化程度就会更高,会更适应更加个体化的新自由主义。


什么人会成为
“好学生心态”受害者

越是普通家庭出身的学生就会越入迷于“好学生脚本”,更加依赖外部评价,而优势学生/目标掌控型学生会更批判性地看待权威和外部评价标准。但其实,“好学生脚本”并不太健康,因为人不可能永远都是好学生,永远都压过别人。而且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比如说好学生对失败者没有任何同情心。

桑德尔的《精英的傲慢》中称之为“优绩至上思维”,这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是一种有毒的文化脚本,会让赢家产生傲慢和焦虑,让输家产生羞辱感和怨恨。

除了普通家庭的孩子,女孩也更加容易成为“好学生”心态的受害者。在学校,许多小女孩因表现良好而获得奖励,却不常因为她们表现得充满活力、吵吵闹闹甚至争强好胜而得到表扬。但是,尽管当一个“好学生”、“好女孩”有可能在课堂上获得回报,却并不能让她们做足准备应对真实的世界。

在《大西洋月刊》2014年的文章《信心鸿沟》(The Confidence Gap)中,作者卡蒂·凯和克莱尔·希普曼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女性在学校非常优秀、学习努力,超过了男性,那之后为何却难以继续?她们看到,数十年来,女性一直都误解了专业领域非常重要的一项规则——勤勤恳恳埋头苦干、仔细查看某项列表上的内容还远远不够。

“有才华并不仅仅意味着有能力,自信也是才华的一部分,你得在这上面超越其他人。”

信心缺乏导致孩子
没有勇气选择尝试

卡蒂·凯和克莱尔·希普曼还发现,体育运动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远,并且与个人自信密切相关。在运动场所,人们不仅可以学会享受成功,也能忘掉失败。然而,参加体育运动的女生却比男生少得多,并且许多参加运动的女生也会早早放弃。

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冒险、失败和毅力是建立信心必不可少的因素。在成长过程中,男孩们往往会受到更多责备和惩罚。

在此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从容面对失败。《心态致胜:全新成功心理学》一书中,作者卡洛·德韦克在中写道:“当我们观察小学课堂时,我们发现男孩们因自己所作所为而受到批评的频率高出女孩八倍之多。”她称,女孩和男孩有着不同的反馈模式:“男孩们犯错是因为他们没有付出努力”,但“女孩们却把错误当成她们内在品质的一种反映”。

《信心鸿沟》一文看到,这导致的是:

“在步入世界之后,规则变了,而她们却没意识到这一点。她们突然闯进职场,再不会因为完美的拼写和优雅的举止而得到回报。”

在学校,女孩们便知道,只要她们按规矩做事,表现得乖巧安静,就会受到重视、获得最多的赞赏。

然而随之而来的结果,便是许多女孩子学会了避免冒险和犯错。但是,决定女性成败与否的并不是她们做好各项测试的实际能力。她们和男性一样能力出众,真正阻碍她们的,是选择不去尝试


写在最后

“好学生心态受害者”豆瓣小组的简介是这样的:“好学生心态,是指人们为了完成上级期待而努力改变自身,成为他人眼中的好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情绪态度合称为好学生心态,包括高度服从、重视他人正向反馈、恐惧失误、习惯性讨好、过度反思等等。因这一系列好学生心态导致的负面情绪和行为,称为好学生困境。”

小说《斯通纳》里,斯通纳在父母的坟地回望他们耕种了一辈子的农场:

“想到年复一年被这片土地压榨付出的代价,而它一如从前——更加贫瘠,也许,更加歉收。一切都没有改变。他们的生活在毫无欢乐可言的劳作中延续着,他们的意志崩溃了,他们的心智麻木了……慢慢地,潮湿和腐烂将侵扰那副承放着他们尸体的松木棺材,慢慢地,这些将触碰到他们的肉体,最后将消蚀掉他们最后的物质的痕迹。他们将变成执拗的土地毫无意义的组成部分,而在很久以前,他们就把自己献给土地了。”

斯通纳如此渴望知识的部分原因,也在于他不愿和恐惧于献身给土地,而此时规劝斯通纳们脱下“长衫”是否有些过于苛求了?

”好学生“更因该是一种读更加美好生活和丰盈自我的探索,而不是无畏的源于外界比拼的代名词。很多人需要成为好学生,才能拥有更多选择人生的可能;很多人只有成为好学生才能被看见,才能发挥自己更多的价值!

三千年孔子就曾说过:教育要“有教无类”也要”因材施教“。年轻人的成长,不应该迎合外部评价标准,但一定要找到一个内化的、能够经得住自己良心拷问的东西

♥️

The more I know about the world,

the more I know about you.

一定要找到一个内化的

能够经得住自己良心拷问的东西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