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兄弟身高1.75米,皮肤黝黑,顶着标志性的利落平头,下巴微尖,一双眼睛炯炯有神。80后的他浑身透着90后的精气神,言行间自带一股雷厉风行的江湖气——说话直来直往,办事干脆利落,唯独脾气上来时会蹦出几句"国粹","黄了""完蛋了" 之类的粗话配上他横眉竖目的表情,活脱脱像个土匪头子。
十年外贸:一个人的战争
早年做LED照明外贸时,K兄弟单枪匹马闯荡十年。他不靠付费B2B平台,全靠邮件"海投战术",日发百封开发信;带客户验厂时亲自布场、周旋谈判,甚至识破过工厂业务偷听的把戏却不动声色。供应商若拖后腿,他转头就默默换人,硬是靠一己之力在深圳扎下根——买车买房,成家立业。
本以为他想就此这样度过平静的生活,可是天不遂人愿。行业黄昏骤至:LED照明市场陷入价格战泥潭,客户不断流失。被迫重返职场后,他更遭遇连环暴击:吹牛不打草稿的"亿元老板"、公司表面上高大上,但是聊天感觉讲话很虚,张口就来,总是说自己一年能赚一个亿,整栋楼都是他的。一问到业务具体的落地方案,便开始支支吾吾转移话题,后面走的时候他心里把人家祖宗十八代骂了个遍。还有专画大饼的圈钱公司,产品虽然不错,但是老板只喜欢圈投资,不愿意认真干实业,最后连工资都发不起。兜转一圈,也有想过去一些新兴的行业比如新能源类或者生物健康类,奈何门槛太高他只能重回老本行。
豪赌国际站:癫狂的"造梦者"
一年后再见时,让我到他公司说已经找到路子了,里面很小依然是只有他一个人,K兄弟双眼放光地描绘着他的"商业帝国":砸20万开通国际站,参加平台成功营打了鸡血,宣称要带团队、开分公司、未来上市……狭小的办公室里,他手舞足蹈地承诺着"弹性上班""月底聚餐""业绩配车",希望我们能来他这里帮他处理询盘,他一个人忙不过来,后面订单谈成,提成一人一半,当然现阶段辛苦一下,工资不会给的太高,底薪只要够生存就可以,。听者讪笑着找借口逃离,他却仍持续轰炸微信,用更夸张的"报销买车""合同分红"试图挽留。我再也忍不住了直接回怼说兄弟,你的饼画得太大了,我能力有限吃不下。为了不让氛围尴尬我又对他说如果有客户会联系他后面可以对半分提成。
梦碎之后:困在生存线上
半年后电话里,他的豪言壮语已变成苦笑:"平台烧钱没效果,订单养不活房贷。投了差不多20几万,都可以买辆车了,效果不行,客户质量太差了,后面又参加了几次平台线下成功营感觉都是很扯淡,现在订单虽然有但维持不了日常开销,况且自己还有房贷要还,养家糊口,不像你们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什么都不欠,自己每天两眼一睁,都是贷。之前的办公室打算退了,后面打算一边找工作一边看看新行业。他曾经畅想的百人团队,最终缩水成退租的办公室。
K兄弟的困境早有伏笔:
战略短视:产品一直是什么好卖就卖什么,公司网站给人感觉是个杂货铺,依赖广撒网战术却未深耕细分领域,在信息化透明的今天很容易看出是贸易公司,客户粘性越来越脆弱;
闭环陷阱:十年几乎单打独斗,一个人身兼数职,没有想过团队协作与流程分工;
·转型迟疑:错过行业风口期,在安稳的时候没有主动去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当然他也是有苦衷的。可能是因为家事或者想赶紧赚钱,希望通过平台赚一波钱,毕竟新进入一个行业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而且还要去接触相关的行业人员,K兄弟的人际圈子不是特别广,平时除了工作就是家庭琐事,这些已经耗光了他的很多精力和能量。
他的故事像一面镜子——个人英雄主义能闯出一片天,却很难守得住江山。商海沉浮,既要敢拼敢闯的锐气,更需未雨绸缪的清醒。毕竟,当潮水退去时,裸泳者拼的不是谁喊得最响,而是谁穿好了泳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