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之前的是一个思考中谈过关于“写作的另一种收益”。里面提到过写作带给自己的收益,其中一个收益就是让自己的表达变的“不啰嗦”。这“啰嗦”看起来像一个贬义词,但今天早上跑步的时候,突然想到这也未必,在有些场景中这还是一个“高效”的能力。
“啰嗦”在很多人的眼中就是重复的代名词,一个人说话老重复,就会让人显得啰嗦。在我们跟别人沟通的时候,经常因为害怕对方没有听懂,听明白,认同,于是就会通过“反复重复”的方式让对方认同,听懂。从表达者的角度来看是好意,但在听者的角度看,却未必有效率,自己本已听懂,但对方还是在反复强调,重复强调,于是啰嗦的印象就出现了。
更为有意思的是本来还挺认同对方观点的,但因为反复的“啰嗦”导致了印象的降低。但是不是所有的“啰嗦”都是无效的,都是负面的呢?我尝试把“啰嗦”的形态进行一下分类,我把其分为两类:
形态一:表达的反复重复;
形态二:表达的反复确认;
表达的反复重复:就是指在单次表达中,对于一件事情反复讲,反复重复的过程。这种就是日常中最典型的“啰嗦”形态,尤其是在很多领导管理,家长的教育心智中表现尤为如此。作为下属或者孩子总是认为这领导,这家长“太啰嗦”。我们跳出来识别手段和目的就会发现,之所以啰嗦本质上还是希望对方好,能够重视自己的建议和观点,但显然这样的沟通并不能达到目的。
再来看表达的反复确认:这不同表达的反复重复,这里的反复并不是在单次的表达中形成的重复,而是在不断的沟通中形成的确认过程。这样的“啰嗦”对于达成共识非常有效,在我们日常沟通中,我们总是认为一次表达完成,对方就已经完全的吸收或者认同自己的观点,但在大不多数情况下,其实对方还是一脸“懵逼”,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就让对方去行动,很大程度上对方是带着一脸疑惑走的。这个时候“表达的反复确认”这种啰嗦就非常有必要,我们讲完后,让对方确认自己表达的内容,如果不对,我们再解释给对方听,再让对方确认,在这持续的表达和确认过程中,真正让自己的认知同步到对方的认知中,这样的“啰嗦”其实是更高效率的共识。
这样的“啰嗦”避免了很多无效的揣摩和盲目的执行过程,真正让彼此形成做正确的事共识。这样的啰嗦其实就是表达的迭代过程,在反复的表达和确认迭代中,形成彼此认知中的共识。
我自己在工作中就经常这么啰嗦,这种确认的啰嗦,我们称为五问原则:
你看,同样是“啰嗦”,用的姿势不同,就会产生更不一样的效果。单次的重复,最终就会造成对方的不耐烦,而多次的反复重复,反而会形成彼此更高效的共识。
这个世界所有的知识其实都没有绝对的好坏,我们眼中所谓的好坏,只不过是这个知识或者这个道理在自己使用场景不适造成的后果而已。
知识和道理,自己用出问题,也许并不是道理和知识的错,更是自己使用的姿势不够优雅而已。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