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Pixabay
“二十英里法则”,说的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一件看起来很容易的事情,最后做到的却寥寥无几。
美国心理学家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提出二十英里法则:
从美国西海岸的圣地亚哥(San Diego)到美国东北部边境缅因州(Maine),这基本上是美国大陆上的最长距离,大约为3000英里(miles)。这段路程地貌十分地复杂,而且经常会遭遇天气变化。每天该走多少英里才是一个合适的速度呢?答案是日行20英里,即每天走32公里。这样算一下,走完全程大概需要150天,也就是五个月左右。
但很少有人能在五个月的时间甚至半年的时间里走完这段旅程,很多人会觉得诧异,只要坚持每天走20英里不就行了吗?五个月时间不行,那六个月还不行吗?
知易行难,接下来我们可以把旅客分为三种:
第一种旅客在前进的旅途中每当道路不顺、天气恶劣时,常常会躲到帐篷里抱怨,等待,等到天气晴好的时侯才走。然而天气晴朗好、路又顺的情况非常少。等到各项条件符合的时候他们一天能走40甚至50英里,但是之后他们在遇到了外界的干扰情况后会在很长的时间里停逗留,走走停停,这种旅客往往需要花费八到十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终点。
第二种旅客因为刚刚踏上旅程,心情很好,体力、精力旺盛,旅程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每天可以走40英里。虽然这种旅客不会受到旅程中的天气和道路因素太大的干扰,但随着旅程的推进,这种旅客心情状态逐渐低落,失去了刚开始的热情和兴趣,之后的时间里行走速度也逐渐变得越来越慢,这种旅客往往也需要花费七到八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终点,一开始就太用力的人往往跑不远。
第三种旅客如果不是特殊情况,不论天气好坏,路途泥泞,内心总是能保持一种良好的自律,在旅程中每天都始终坚持走二十英里,最后这种旅客按期走完了全程,到达了目的地。最后,只有保持自律始终如一每天坚持走二十英里的人才完成了目标,按期到达了目的地。
注:这里关于二十英里法则的描述来自百度。
不少人属于第一种,经常抱怨没有出身在一个好的家庭,没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没有遇到一个好的领导,又或者抱怨没有出生在一个好的时代,然后一直等,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到来才开始行动。
另外还有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属于第二种。一开始用力很猛,信心十足,当兴趣消退,一切归于平淡以后就很难继续坚持,往往半途而废或者虎头蛇尾。
徒步3000英里本身是比较难的一件事,对体力和精力都有极大的考验,要想完成确实不容易。换做简单的事情会不会就好了呢?其实未必。
以下是一个来自我身边的真实故事:
有位在大公司工作的朋友,她所在的部门约有5000人,前不久搞了一场66天打卡的活动。活动内容很简单,就是每天到公司指定的App上签到打卡。最先完成的前2000名有不错的福利(奖励200软妹币)。朋友每天坚持打卡,但最终还是有两天忘了,所以她在第68天才完成66天的打卡任务。本来她觉得已经没希望拿到奖励了,但是意外地发现自己竟然是第302个完成打卡任务的。划重点,在两天没有打卡的情况下,居然是5000人中的第302人,可想而知,能够按时完成66天打卡的人就更少了。
或许会说66天也太长,时间再短一点会不会好一些呢。答案也是未必。
例如看一本书,好多人看了前面两章就再也不看了。更有甚者,永远都在看第一页。记得以前高中时英语老师说一眼就能看出谁没有认真,因为背单词总是在背第一页……
学习新的技能也是一样,例如学吉他,学一门新的语言。大部分人都三分钟热度,开始时猛花两天时间学习,两天过后可能就再也不碰了。
说到底,是关于自律,关于坚持。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意识到坚持的作用,只有不断积累才会终有所成。如果一件事情,不需要积累,轻容易就能成功,那遍地都是成功者了。
以前觉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样简单的道理简直就是P话,谁不懂啊?事实上,知道字面意思和明白其中的道理是有很大差别的。
谨将“二十英里法则”的故事送给你,也给自己,坚持才能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