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 ·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黄庭坚评价这首词说: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是!
在黄州第三年的冬天,苏轼寓居定慧院,一天晚上偶然有感写下了这首词。
夜深人静,一弯斜月挂在稀疏的梧桐枝头,定慧院的滴漏已经断了,一片寂静。这时候谁能见到一个独自往来的幽人在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的飞鸿略过。
下片接着写飞鸿,它惊恐不安,回头四顾,心有幽恨无人领会。它不肯栖息在寒枝之上,只好在荒冷孤寂的沙洲上度过漫漫长夜。
这幽人或许是想象的人,又或许是苏轼自己,他把幽人比做了孤鸿,独来独往,无人理解。
鸿是一种特别的鸟,我们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中见过,在“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中见过,在鸿鹄大志、鸿途伟业中见过,它也正是诗人的自喻,有展翅高飞之志,此时却显得如此惊恐。
乌台诗案的风波虽然已经过去三年,但此时的苏轼仍然是罪官,身处僻远之地,亲友音信不通,自己寄出去的那么多的书信却几乎都石沉大海,没有了回音。
这首词用比兴手法,借孤鸿表达幽深的怨恨之情,但是又很委婉曲折。
我一直以为这首词是苏轼刚到黄州写下的,今天才知道这是在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到黄州第三年的十二月写的。顺手查了一下苏轼这一年的作品,年初他写下了《定风波》,之后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秋天和冬天又分别写下了前后《赤壁赋》,这些最伟大的作品中包含的通达思想一度让我以为苏轼从此彻底从打击中走出来了,但是我错了。这次致命的案件或许在苏轼的内心形成了永久的伤害,他白天尽可以和太守饮酒,和朋友畅谈,读书写诗作画,哪怕一路淋雨也可以自得其乐,但是,在清冷的寺院,寂静的夜晚,他不得不独自面对内心的时候,那种深沉的孤寂之感还是会从心底某个地方飘散出来,左右他的思想,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身份的低微和处境的尴尬。
但是苏轼又是和常人不同的,这首词写的不落窠臼,超凡脱俗,的确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在苦难的生活中能写出美妙的诗来,这种人生的境界确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