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个到了换季的季节,一个是孩子学校频繁的体测。儿子,想要一双1699的阿迪达斯 Pro4系列运动鞋,从经济方面是可以支持的,但是不知道是否应该给孩子买这么贵的鞋子。孩子现在倒是没有什么攀比之心,就说鞋子外观,设计都很喜欢,跑步很快,有回弹,我作为妈妈也不太了解鞋子。他还试穿了一双耐克的FLY 6 ,999元,说前尖设计比较圆,侧面比较好看。还有一双李宁飞电系列799元,说是鞋子太窄了,会崴脚。怎么正确引导孩子关于消费观念。我担心孩子会有攀比之心,或是因为物质的丰富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作为家长,面对孩子对高价运动鞋的需求,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分步策略来引导消费观念并做出决策:
1. 评估实际需求与性能匹配
运动场景分析:询问孩子穿这双鞋的主要用途(日常跑步、体育课、比赛等)。如果孩子是校队成员或经常参加高强度训练,专业跑鞋的回弹性和支撑性确实有实际价值。可查阅专业测评或咨询体育老师,确认Pro4是否适合他的运动需求。
试穿体验:带孩子到实体店试穿阿迪Pro4、耐克FLY6和李宁鞋,验证他对鞋型、舒适度的反馈(如前尖是否挤脚、鞋窄是否影响稳定性)。实际体验比价格标签更重要。
我们试穿了,孩子比较喜欢阿迪Pro4(个人喜欢)
2. 财务规划与预算沟通
家庭消费层级定位:明确告知孩子家庭消费档次(如“我们通常买500元左右的鞋,这双属于特殊开支”),避免形成“想要就能得到”的心理。
设立购买条件:可将鞋子与目标挂钩,如“期末体育成绩达标”或“用压岁钱承担部分费用”,让他理解消费需要付出努力。
这个之前并没有设定,所以超出预算600元。
3. 引导理性消费决策
对比分析练习:与孩子一起制作表格,对比三款鞋的价格、性能参数、线上评价,鼓励他思考:“Pro4比李宁贵3倍,性能是否强3倍?是否有必要为10%的提升多花1000元?”
价格价值讨论:用具体案例解释“边际效应递减”(如200元到500元提升明显,但1500元可能只是品牌溢价),培养性价比意识。
情景还原:这个当时问了,哪里好不好他说的很清楚。
4. 预防攀比心理的沟通技巧
价值观锚定:通过故事强调“专业运动员穿平价鞋也能夺冠”(如马拉松选手基普乔格训练穿平价款),引导关注自身能力而非装备。
模拟场景应对:角色扮演同学炫耀鞋子的情景,教他回应:“我选鞋更看重合脚,上次穿李宁跑赢了穿限量款的同学呢!”
情景还原:这个孩子倒是不会,后来说带他买衣服,他说不缺。还是很男性思维的,需要就买。
5. 建立可持续消费规则
鞋类更换机制:约定“下一双高价鞋需等到脚长稳定后(通常14岁后)”,避免频繁升级。
理财实践:提供“购物基金”,让他管理半年鞋服预算,亲身体会权衡取舍(如买Pro4需半年不买新衣)。
这一点我们家做的都不是很好。需要提升。
6. 替代方案设计
折中选择:若Pro4确有专业优势但价格过高,可寻找同品牌上一代产品(如Pro3打折款),或用“买专业跑鞋+普通休闲鞋”组合满足不同场景需求。
国货科普:介绍李宁䨻科技、安踏氮科技等国产高性能产品,带他试穿并客观评价,打破“进口一定更好”的刻板印象。
最终建议:
若孩子确有长期跑步习惯且试穿确认Pro4显著优于现有鞋子,可设定清晰前提(如达成体育目标+自付30%费用)后购买,同时强调“这是特例,未来需按常规预算”。若需求不明确,建议先购买性价比更高的专业款(如500-800元区间),观察使用情况后再评估是否需要升级。关键在于让孩子参与决策全过程,理解消费的逻辑而非结果。
对于工薪家庭来说,这么多方法如果能在购买之前就学习到,我想会对孩子有个很好的教育。所以“终身学习”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