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2日——2018年3月24日
写此篇读后感之前,我特意练习了半个小时的书法,让自己的内心平和下来。在许多方面,我是无法与作者感同身受的,但我想全身心的去投入她,以达到对她最大的尊重和最深的剖析。
于娟,是一个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父疼母爱,孩子可爱,丈夫温情的女子,她是一位女儿,一个妻子,一位母亲。她的才华又让她不仅仅是一位女儿,一个妻子,一位母亲,但在她生命的最后,她也仅仅是一位女儿,一个妻子,一位母亲。于娟,复旦大学博士,教授,从她发病到确诊再到离开我们,短短不过两年,她带给我们的东西却太多太多。
我从未想象过,一个当下过得十分幸福美满的人,突然得知自己身患癌症,晚期、病灶已全身转移时会是什么样的情形,我也从不认为这样的事会发生在我身上。相信于娟,和大多数人一样也从未这样认为过。但事情就这样发生了,两年多以来,她所经历的,就这么经历了……
关于健康,她的朋友说很怕媒体把她的故事解读成一个关于都市人健康话题的快餐,但我想,于娟写这本书的目的,也不能说不希望达到此作用。关于从她发病到确诊的2010年的病中记,我并不想去描述她的心态如何调整,无非就是说她是多么豁达,她的语言是多么轻松诙谐,但个中苦楚,只有她自己知道。
关于挪威,关于留学,她在挪威留学期间所过的生活其实也是我所期待的,一个人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坚强,独立奋斗。自我上初中以来,我也是个独立的人,以至于其实我的适应力远比家人想象中的强。但由于自己水平有限,学识有限,自己给自己上了太多的枷锁,不能任性的说走就走,到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国度,去体会一个人的生活,希望,以后,有机会。
关于感情,或者说是爱情,于娟也花了很长的篇幅去写她及其她朋友的爱情故事。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她和光头之间的感情,她考入上海交大那一年,光头正考上交大博士生,因为某些机缘巧合互相认识而后在一起,而后结婚,她们大概相差七八岁吧。但年龄其实真不算什么,两个互相有感情的人,才会经历得起事情的考验。自于娟生病以来,光头对她的不离不弃,光头做的所有,真让我对这人充满了敬意。关于光头具体怎么做的,我在这里不做描述,因为在书里于娟有最好的诠释。我很羡慕他们俩人的感情,我也期待我会遇见属于我的那个人,但我,不懂感情。我的爱情观,或许就是没有爱情观吧!前一段时间的我认为,遇见自己喜欢的就要努力去追求,不要放弃,但也会有弄巧成拙的担忧……这就是女生吧……虽是这么说,我依然会用心的去追求那个我喜欢的人,毕竟好不容易出现。自知自己有诸多不够优秀的地方,甚至没有和他去谈论未来的环境和资本,但我也希望就算最终和他无结果,也不要一蹶不振,要有自己的追求,我希望,我变优秀可以是因为他,但不能完全是为了他。
本以为这本书的读后喊会长篇大论的写很多,但写下来却发现也不过如此,那么,就这样吧!
①你的人生里,遇到珍贵的人与关键的事,都要积极争取,可以失败,但不能放弃。
②不辜负自己的每天一婵食,才不辜负每天想和你一婵食一瓢饮的家人。
③读书,要读的是别人的思想,花鸟鱼虫固然是天然趣,仁孝廉礼立的是忠义魂,此间要参透的是高尚悲悯的人性,矜贵持重的品行,洞明豁达的修养,锲而不舍的理想和追求。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