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曲黎敏精讲【黄帝内经】四》笔记4-8(11)-1

阴阳别论篇

三、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这里不是说经脉,而是在说人迎和寸口,人迎在颈,寸口在腕。 三阳经脉的诊察部位,在喉结两旁的人迎穴,三阴经脉的诊察部位,在鱼际之后的寸口。“所谓一也”,是说人体健康状态下,人迎与寸口的脉象是一致的能够辨别属阳的胃脉,就可以知道时令气候和疾病的宜忌;辨别属阴的真脏脉,就可以知道病人的死生时期。临证时若能谨慎而熟练地辨别阴脉与阳脉,就能够自信应对,而不必与众人商议。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脉有胃气时,即使有病,也不怕,知道该如何躲避风险就成,比如有些时间段就是此病最危险的时候,知道此时如何处理就好。

“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当发现没有胃气的真脏脉时,就要小心了,因为此时有可能出现性命危险。过去一般遇到“七怪脉”这样的脉象时,大夫一般不接诊、不开药,即便开药也不收钱,甚至送钱给病人。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临证时如果能够精熟阴阳,人就可以独断专行,做事不用跟任何人商量,也就是明白阴阳了,人生就自由了。这句话其实特别重要,我们内心犹疑与不安就是不自信,就是没有掌握阴阳这个要点,遇到事儿后,便拿不定主意了。

曲黎敏老师在书中说,她在南方曾看到一个病人,那个病人突然大脚趾不能动了,第二天第二个脚趾也开始刺痛。这是哪两条经脉?大脚趾不能动是脾经的问题,二脚趾不能动,其实是脾胃和肝的问题,肝木克脾土。病人去医院后,大夫给他开了一个药,进口药,很贵,一天一粒,但大夫告诉这位病人:你吃这个药可以防止中风,但也许会得肿瘤或者癌。这下把这位病人吓住了,每天拿着这一粒药时很痛苦,不吃,会中风;吃,会得肿瘤……其实,这就是西药的副作用。西药的副作用不是指毒性,而是指“按下葫芦起了瓢”,就像降血压药,只要心脏没劲了,血压自然就不高了,可是老让心脏没劲,心脏就衰败了,最后血压是降下来了,但是一定会得一个心脏病或者脑出血。所以,我们必须要考虑一个问题,治疗到底等不等于治愈?治疗和治愈一定是两个概念,所以治疗不等于治愈。什么叫治愈?太阳受风、受寒,少阴加劲给风邪、寒邪鼓荡出去,保证生命开阖枢的正常,才叫治愈。

1、再说阴阳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这段是说:所说的阴阳,去者为阴,来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这里都在说脉象,寸、关、尺,浮、中、沉。“去者为阴,至者为阳”,是说从尺脉往寸脉走为阳,从寸脉往后走为阴,这是脉象,比如洪脉的描述,“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就有个来去的问题,因为去衰来盛,所以为洪脉。

“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脉象沉静就为阴,脉象大动则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脉象迟缓为阴,脉数为阳。一般人认为,脉特别缓就说明生命没有力量,脉数就代表生命有力量,这样理解肯定有问题。脉数,其实是生命开始救急来了,比如发烧脉,就是数脉。李时珍说“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小孩子的脉本来就数,因为身体小,代谢快,一旦发烧就更数,这也是让家长担心的原因。脉象沉静就为阴,脉象大动则为阳。

2、病传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这段翻译过来是:凡诊得无胃气的真脏脉,例如肝脉如一线孤悬,似断似绝,或者来得弦急而硬,十八日当死;心脉至孤悬断绝,九日当死;肺脉至孤悬断绝,十二日当死;肾脉至孤悬断绝,七日当死;脾脉至孤悬断绝,四日当死。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只要把到胃气绝的真脏脉,就是要死的脉。但各脏之死期不同,比如“肝至悬绝急”,此句要这样看,“肝至悬绝,急”,即肝之真脏脉比心肾等多了一个“急”字,所以要用逗号断开,真脏脉都沾“悬绝”二字。肝脉悬绝,如一线孤悬,似断似绝;急,指肝脉弦急而硬,已有紧象,李时珍曰:“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从弦到紧到硬,那就是把手放刀刃上的感觉了,即“肝绝之脉,循刀责责”,这比方打的,那种细紧硬,全出来了,如此危险,不能不令人心惊。

“十八日死”,为什么十八日死?这个死不一定就是死去,而是危险。这里面讲的是病的传变,到哪天危险这件事实际上也好算,按说,哪天得病人是不知道的,但从不舒服那天起,知道是心肝脾肺肾哪个脏象里的病,基本就能算出死期了。为什么呢?比如肝病怕秋天,因为金克木,看皇历见到庚辛日,也是金克木,这样的日子就危险。比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说:“肝见庚辛(庚辛为金,金克木)死,心见壬癸(壬癸为水,水克火)死,脾见甲乙(甲乙为木,木克土)死,肺见丙丁(丙丁为火,火熔金)死,肾见戊己(戊己为土,土克水)死,是谓真藏见皆死。”

还有一种病传的说法,《金匮要略》说:“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其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肝病传脾,是指肝木克脾土,脾病传肾,是土克水,肾病传心,是水克火,心病传肺,是火熔金,肺病传肝,是金克木,肝病至金克木时,就危险了。

关于病的传变,《难经·五十三难》中有“七传者死,间脏者生,何谓也?”扁鹊回答:“七传者,传其所胜也。间脏者,传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脏不再伤(一脏不可伤两次),故言七传者死也。间脏者,传其所生也。假令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母子相传,竟而复始,如环无端,故曰生也。”

这段是说,所谓七传者死,是指相克病重,传其所胜,就是相克,同时举例说,假令心病传肺,这是火熔金;肺传肝,是金克木;肝传脾,是木克土;脾传肾,是土克水;肾传心,是水克火。所谓“一脏不再伤”,是说病犯一次重一次,好比中风偏瘫,第二次就会比第一次重,第三次犯病,就基本无救了。但这只是五传啊,所谓七传,历史基本无解,也许是指五传至再伤之时,虽没有加重,但后面的日子都不好过了,比如再传至心病时,心火熔肺金,又耗一层,至金克木,肝木又不能生心火,于是又衰弱一层,至木克土,心火生脾土,本来就虚,不仅无力生脾土,而且又是一次大耗,至此,已全然无力,不死也残了。

所谓“间脏者,传其子也”,是指相生病轻。又举例说:“假令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母子相传,竟而复始,如环无端,故曰生也。”这里虽说是在说疾病之表现,但治法也在其中。《难经正义》说:“病有虚邪者,如心脏属火,其病邪从肝木传来,木生火,……邪挟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

《阴阳别论》篇曰:“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不能把这些看成准确的日子,只是脉至悬绝时,可能出现的危机。记住其中的规律才是最重要的——心死于冬,脾死于春,肝死于秋,肺死于夏,肾死于季夏。懂得了道理,生活中就会用了,比如逢冬、逢寒,要爱护心;逢春、逢风,要小心脾;逢夏、逢热,要养护肺;逢秋,要爱护肝;逢长夏、逢湿,要养护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