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文章以“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五大维度,系统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与时代价值。作为扎根八闽大地的市场监管工作者,我们深刻认识到,这一重要论述不仅为民族工作指明方向,更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在福建这片多元文化交融、民营经济活跃的热土上,市场监管局正以“监管为民”为底色,将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履职,书写着各民族共治共享的市场新篇章。
一、血脉相融,以民生服务筑牢共同体根基
文章指出,“各民族血脉相融是共同体形成的历史根基”。在福建基层市场监管实践中,这一理念体现为对各族群众民生需求的精准回应。以福州市台江区市场监管局为例,针对辖区内回族、畲族等少数民族商户集中的特点,推出“双语服务岗”和“民族商户联络员”制度,通过定制化证照办理指南、双语政策解读手册,帮助300余家少数民族商户解决语言障碍和流程困惑。2025年,该所创新“监管+服务”模式,在农贸市场设立“民族团结服务站”,提供计量检测、消费维权、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累计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消费纠纷127起,群众满意度达98.6%。正如福州回族商户马先生所言:“从办证到经营,市场监管局的贴心服务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家人’的温暖。”
基层实践表明,市场监管的“温度”直接决定共同体的“黏度”。需建立常态化民生需求反馈机制,针对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如武夷山茶叶、安溪铁观音)制定差异化监管标准,既守住安全底线,又保留文化特色,让各族群众在市场活动中感受到“共同体”的归属感。
二、经济相依,以公平竞争激活共同体动能
文章强调,“各民族经济相依是构建统一经济体的强大力量”。在福建市场监管领域,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就是促进经济共同体的具体实践。2025年,厦门市思明区市场监管局查处一起跨省区民族特色商品串通涨价案,涉及闽粤两省15家企业。通过大数据溯源、跨区域联合执法,不仅平抑了物价,更推动建立“民族特色商品价格监测平台”,实现从“事后惩处”到“事前预警”的转变。同时,针对民族地区小微企业多的特点,该所推出“监管沙盒”机制,在食品加工、手工艺品等领域设立创新试验区,允许在合规前提下探索新业态。例如,帮助泉州惠安女服饰作坊制定“传统工艺+现代标准”改造方案,既保留非遗技艺,又符合产品质量规范,助力300余家作坊实现年产值翻倍。
此外,需警惕“文化包装”滥用现象。某地曾出现普通糕点冒充“畲族乌饭”销售的情况,监管部门通过DNA检测技术溯源原料,联合民族宗教部门开展普法教育,既维护了市场秩序,又避免了文化误解。这启示我们,基层监管要成为文化交流的“过滤器”,在打击虚假宣传中促进各民族文化互尊互信。
三、文化相通,以标准引领凝聚共同体认同
文章指出,“各民族文化相通是铸就多元一体格局的文化基因”。在市场监管领域,标准制定成为文化互鉴的重要载体。2025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民族特色食品标签通用规范》,要求清真食品、畲族乌饭等标注文化溯源信息。福建基层监管所据此开展“标准文化角”建设,在社区设立双语解读专区,用图文并茂的方式阐释标准背后的文化逻辑。例如,龙岩市永定区市场监管局在土楼景区设立“客家美食标准展示馆”,通过互动体验设备让游客了解客家米酒、芋子包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使标准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同时,需创新宣传方式。三明市宁化县市场监管局利用“客家祖地”文化资源,组织“标准进祠堂”活动,将食品安全标准与客家家训相结合,编制《客家美食安全口诀》,通过山歌传唱、木偶戏表演等形式普及知识,让各族群众在“买得放心”中增强文化自信。
四、信念相同,以法治思维守护共同体未来
文章强调,“各民族信念相同是缔造统一国家的内生动力”。在基层市场监管中,法治建设是共同体意识的“压舱石”。2025年,泉州市鲤城区市场监管局创新“双语普法”模式,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翻译成畲语、闽南语等方言,通过“流动普法车”“宗祠讲堂”深入乡村宣传。一位畲族老人参加普法讲座后说:“法律不分民族,它让我们挺直了腰杆。”
此外,需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宁德市蕉城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宗教局、公安局建立“民族因素消费纠纷首接负责制”,对涉及宗教用品、民族特色商品的投诉实行“一站式”调处。2025年春节前夕,该所查处一起“宗教用品以次充好”案,通过耐心释法说理,既惩处了违法行为,又维护了民族团结,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五、情感相亲,以联谊活动夯实共同体人心
文章指出,“各民族情感相亲是共同体建设的坚强纽带”。在基层市场监管中,需通过联谊活动促进干部与群众的情感交融。漳州市芗城区市场监管局推行“结对子”制度,干部与少数民族商户共同参与春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等中华传统节日活动。2025年,该所在“民族团结示范街”创建中,制定29条承诺式创建标准,39对经营单位结成“互帮对子”,共同研发新菜品、新技艺,推动市场经济与文化交流双提升。一位参与活动的苗族商户表示:“和市场监管局的干部一起过节,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
结语:在共同体建设中彰显基层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深刻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作为福建市场监管基层工作者,我们既是这一生命线的守护者,也是建设者。从农贸市场的双语服务到跨省执法的协同联动,从标准制定的文化考量到法治宣传的润物无声,每一个监管细节都在诠释“共同体”的内涵。未来,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基层市场监管打造成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微缩景观”,让市场这个“经济细胞”成为滋养共同体精神的沃土。如此,方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属于福建基层监管人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