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端午节,炎热的天气正合时宜。在粤语中有一句老话是这么说的:“未食五月粽,寒衣唔好入笼”。我想,祖宗们留下的这些老话,定然是用生命践行过的,不然怎么能一代传一代呢?
虽然今天是端午节,理应是粽子的天下。但是,由于今年岭南的水果大丰收,荔枝也伴随着粽子成了端午节的主角。自从搬来帽峰山居住后,我对大自然的变化有着很强的敏感度。果树开花了,果树结果了,果子成熟了……今天我站在荔枝树下吃荔枝的时候,忽然想起了波哥,想起了他之前给我们讲的一个小故事。一日,我们正在吃车厘子,波哥拿着手里的果核认真地说:“我妈告诉我,吃水果的时候,如果果核上面的果汁被我们的舌头沾上了,这个果核种出来的果子就不甜。”所以,站在荔枝树下吃荔枝的我,尽量的保留了荔枝本身的最后一丝甜。毕竟,这些果核最终会被我留在荔枝树林下的土壤里。它们或许最终不会长成果树,但是我想把它归还给大地。取之于大地,还之于大地。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严重的土地情结,从生活到生产,甚至到人的死亡等等,都依赖着土地。
我把这些带有一丝甜的果核,留在了荔枝林是荔枝树下,也算是让它们“入土为安”吧。我觉得做人也理应如此,把好的东西留一点给别人,给后人留下一些能让他们真正开花结果的“财富”。这个“财富”不是吃了一代就没有的,这个“财富”是可以传家的,是可以让子子孙孙们传承下去的。我们现在在倡导树立家风,建设家庭文化。其实,家庭文化中的“文化”就类似果核上最后的那丝甜。这个甜,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精神和灵魂。一个家庭有好的精神和灵魂就等于有了一颗好种子,一颗好种子在好的阳光、雨露、空气等环境下滋养下,注定会成长我参天大树。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静静的等待,成长是需要时间的。
每一种地域文化的产生,定然依赖着当地的那块土地。苏东坡曾经被流放到岭南的时候,在惠州罗浮山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首诗非常的接地气,凸显 出了岭南的味道。如果让他在四川老家写荔枝的话,味道肯定变了。所以,植物需要因地制宜,文化需要因地制宜,一个人的成长同样需要"因地制宜"。世界很大,人的观点很多,每个人看的角度也不同。所以我们需要多出去走走,多出去看看外面不同的世界。在2015年的夏天,我和几位好友在罗浮山里的荔枝林里吃荔枝。从桂味到糯米糍,从二十一世纪到北宋,从苏东坡到我自己……我想,我和苏东坡吃荔枝吃出的味道定然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他写出唱响千年的诗句,我还……原因就在于他比我有文化。
计划中,端午节这天我是要回德庆的。只是又应了那句老话,计划没有变化快。今天和三婆婆通了视频电话,她告诉我,她很想我回去过节。她准备了荔枝,滞(粽子),还有鸡等……随着自己的长大,我也慢慢体会到了老人的那颗等待的心。人之所以能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因为有人气。我们所有的节日,都是和人有关的,和情有关的,和我们的生活有关的。节日的传承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没有和生活发生关系的文化,是不会有长远发展的。
小时候看《西游记》的时候,我很崇拜孙悟空,我想像他那样。但是,现在的我却发现孙悟空的身上少了一种人气,少了人间的味道。我活在人间,我是人。如果把人间比做水里的话,那么我又像鱼。现在的我,只想做一个一天比一天进步的人,想做一个坦坦荡荡,正大光明的人。
窗外时而会想起阵阵鞭炮声,这是人间本有的声音,能在广州帽峰山听到这样的声音是一种幸福。鞭炮的声音,鞭炮的味道,这种似曾相识的气息,让我不自觉的想起老家德庆。
写于2018年6月18日广州帽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