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巴克明斯特·富勒曾说:“要想教给人们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就不要刻意教他们,而应当交给他们一种工具,通过使用工具培养新的思维方式。”
思维导图,就是这样一件神奇的工具!
思维导图是基于对人类大脑的模拟,它的整个画面就像是人的大脑的结构图,分布着许多“沟”与“回”,这种模拟突出了思维内容的重心和层次。
暑假我通过互加平台有幸参加了兴成长计划培训,听到了两节非常精彩的的巧用思维导图构建课堂的课程,深受启迪。具体来说思维导图可以利用在不同学科的整合,单一学科知识点的串联,任何关联问题的承接……
王思思老师的《蚕宝宝课程探究》思维导图设计有效地整合了多个学科,调动了各个学科老师及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各类综合素质。这个思维导图的设计有效的训练了思维能力中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
朱思思老师的思维导图也聚焦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就单一学科的思维导图可以说是同类知识的整合,单元知识的整合,整本书的整合……
在这些思想的启迪下,我做了一些探究性的设计尝试:
利用鱼骨片的思维导图模式我尝试设计出了作文课有关记叙文的六要素的表达顺序,并且可以用到英文习作教学中,学生在这一思维导图的引导下能够流利地描述一件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可谓是事半功倍!
朱思思老师还给我们分享了很多经典的思维导图模板,并且介绍了每种模板的功能:
圆圈图主要用于把一个主题展开来联想或者描述细节,还可以使用反向的圆圈图来推断、判断主题是什么。
流程图主要用于引导从先后顺序的角度去分析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培养列举、分析、实施、创作的能力。
气泡图主要用来培养描述、解释和认知的能力。
双气泡图主要是培养概括、对比、类比和举例的能力。
复合流程图也叫因果关系图,用来帮助分析一个事情产生的原因和它导致的结果,主要可以培养分析、提纲、解构等思维技能。也可以用于在故事阅读时用来记录一个事件起因和结果。
针对这些功能再结合我的英语教学实际我尝试设计了以下思维导图:
在实际的设计使用过程中,我觉得也应该注意一些思维导图使用的误区:
所谓思维导图不是把学过的知识点串起来复习就能成为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学习者的学习工具,它不是学习结果。利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是帮助学习者进行系统思考。思维导图重点在于“导,”“导”指的是引导。一张知识梳理的思维导图是要帮助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它进行深度、系统思考,发现自我学习的思维障碍和知识背后的道理,而非只是单纯地“画”图整理出来。更不是学习过后的复习大纲那么简单。
通俗的说思维导图又被称作“思维地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善于启发的老师脑袋里都有一幅“教学地图”,然后再传递给孩子们,让他们在大脑中也形成一个“学习地图”。
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撬起来。
一个好的思维导图就是一根杠杆,它能全面调动学生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发掘人的记忆、创造、身体、语言、精神、社交等各方面的潜能。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们需要交给学生的是一根杠杆,点出一个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