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6月28日头版以整版篇幅推出“牢记嘱托、砥砺奋进”特别策划,四篇组合报道看似聚焦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不同侧面,实则贯穿着同一条逻辑主线: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把改革的主动权牢牢攥在自己手中,才能在全球竞争的新赛道上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作为长期奋战在改革一线的“老兵”,我读后有三点强烈共鸣,亦有三条具体建议,谨录于此,供决策参考。
一、从“项目单”到“制度单”:以集成改革放大综合效应
报道之一《浦东引领区再闯关》列举了“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沙盒”监管等十个首创性项目。值得注意的是,每个项目后面都附有一张“制度清单”——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跨境仲裁规则衔接、异地监管协同机制……这种由“项目单”倒逼“制度单”的做法,标志着改革已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集成”。下一步,建议建立“制度绩效评估”闭环:
1. 量化测算。对每一项制度创新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算清改革“投入产出账”。
2. 动态迭代。对评估结果低于预期的制度,及时启动“回炉再造”,防止“一放了之”。
3. 场景复制。将成熟制度“颗粒化”拆解为可移植、可拼装的“标准件”,向长三角乃至全国推广。
二、从“产业链”到“人才链”:以开放生态激活第一资源
报道之二《张江“灯塔工厂”群崛起》提出“科学家+创业家+投资家”三元耦合模式,令人眼前一亮。相比过去单纯给资金、给土地,上海此次把制度型开放延伸到“人才制度”层面:允许境外人才担任国企法人、探索“先确权后转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建设国际人才社区“类海外”环境。改革走到深处,最大的瓶颈不是资本,而是人才。下一步,建议用“三个一”巩固先发优势:
1. 一张“全球人才地图”。依托大数据绘制重点产业人才分布热力图,精准锁定“卡脖子”领域的关键人物。
2. 一套“揭榜挂帅”机制。谁能解决难题,谁就是项目负责人;榜单公开发布,全球人才均可应征。
3. 一条“绿色通道”。对揭榜成功者,实行“一人一策”的落户、住房、子女教育定制化服务,真正让“科学家专心做科研”。
三、从“城市治理”到“韧性城市”:以数字底座提升安全阈值
报道之三《“一网统管”3.0版上线》展示上海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已接入230万个物联终端,实现“数据+算法+场景”的实时闭环。这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治理理念的跃迁:从“事后应急处置”转向“事前风险防控”。面向未来,建议把“韧性城市”纳入城市总规:
1. 建立城市安全“冗余度”指标。对电力、通信、交通等关键基础设施设定可量化的备份系数。
2. 推行“风险码”制度。把企业、社区、楼宇的风险等级以颜色码形式实时推送至城市运行中心,实现“一屏观风险、一网管全城”。
3. 构建“社会共治”机制。通过“随申拍”小程序,鼓励市民随手上传风险隐患,形成“人人都是网格员”的群防群治格局。
四、结语: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落地
通读整版报道,最深的感受是: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之所以能不断迈上新台阶,靠的不是某一项政策的“惊艳”,而是咬定目标、久久为功的“钉钉子”精神。改革越是进入深水区,越要警惕“三化”倾向:
——政策“碎片化”,各唱各调、相互掣肘;
——落实“悬浮化”,文件出了、会议开了,问题还在原地;
——考核“形式化”,重台账、轻实效。
破解之道,唯有把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理念贯穿改革全过程,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好每一项制度、每一个项目、每一处细节的落地见效。如此,方能在大变局中掌握主动,在大竞争中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