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仔讲故事:日子是件带补丁的瓷器

巷口的修碗铺总亮着暖黄的灯。王姐捏着金缮笔在碎瓷片上描银线,裂缝里的光比釉色还动人:“老辈人说,碗碎了别扔,裂痕是日子啃过的印子。”她说话时,蒸汽从隔壁早餐摊漫过来,给修补好的汤碗镀上层薄雾——这让我想起去年摔碎的祖母瓷碗,当时急得掉泪,如今看王姐在裂缝里画折枝莲,忽然懂了:人生就像这带补丁的瓷器,裂痕里住着光。

早餐摊的李叔总把糖霜撒成弧形。“甜粥要配咸萝卜,就像日子得掺着过。”他舀粥的铜勺碰着瓷碗叮当响,热气漫过他手背的烫伤疤。上周暴雨突至,他把最后把伞塞给没带雨具的学生,自己冒雨收摊时摔了跤,膝盖结的痂还没好,又笑着给顾客递上刚出锅的油条:“趁热吃,摔这跤值当,孩子没淋着。”油渍在他围裙上晕开,像幅未干的水墨画——原来生活的甜,藏在咸涩的汗里;日子的暖,躲在磕碰的伤里,就像李叔的糖霜粥,甜中带点咸,才让人喝着踏实。

办公室的陈姐总在抽屉里备着两种茶:上午喝苦荞,下午泡枸杞。“年轻时觉得日子非甜即苦,现在明白,苦荞回甘,枸杞暖身,就像悲喜都得尝个遍。”她改方案时会在PPT角落画小太阳,遇见难缠的客户却能低头赔笑脸,转身又在便利贴上写“别生气,晚上吃火锅”。有次见她对着体检报告发呆,指尖摩挲着“良性结节”的诊断,却在下班时给新人带了份草莓蛋糕:“生活嘛,就得像这蛋糕,奶油和草莓搭着吃,才不腻味。”

菜市场的张婶卖姜总搭两根小葱。“生姜去腥,小葱提香,缺了哪样菜都不入味。”她粗糙的手掌在秤盘上翻动,姜块的辛辣混着小葱的清香,像在给日子调味道。去年她儿子创业失败,她把养老钱偷偷塞给孩子,自己却在凌晨四点多爬起来摆摊:“愁归愁,日子还得往前赶,就像我这姜摊,雨再大也得支棱起来。”阳光穿过她鬓角的白,照见秤杆上磨出的包浆——原来生活从不是纯甜的蜜,而是像张婶的姜葱,辣中带鲜,苦里藏暖,尝过才知滋味长。

母亲的玻璃罐里装着晒了三年的陈皮。“刚晒好的橘子皮涩嘴,放久了才回甘。”她炖肉时丢两片进去,苦味在锅里慢慢化掉,只剩醇厚的香。这让我想起她常说的:“你爸年轻时脾气急,吵架时我就躲进厨房切陈皮,等刀工练好了,气也消了。”如今看她给父亲挑鱼刺,银发垂落遮住眼角的皱纹,忽然懂了:日子是罐陈年老茶,头泡苦,二泡涩,三泡四泡才透出甜,就像母亲的陈皮,越久越有韵味。

暮色漫进修碗铺,王姐正在给只缺角的瓷碗镶金边。“老顾客说,这碗跟着她搬了八次家,摔了三次,反倒比新碗更合手。”她说话时,金边在灯光下流转,像条凝固的星河——忽然明白,人生最动人的模样,从来不是完美无缺,而是像这带补丁的瓷器,在裂缝里长出故事,在残缺中盛住光阴。那些一起一落的起伏,亦喜亦忧的心情,亦苦亦甜的滋味,都是生活亲手打的补丁,让我们在岁月里慢慢懂得:接纳每道裂痕,热爱每个朝夕,便是对生命最好的回礼。

就像王姐修补的瓷器,就像李叔的糖霜粥,就像母亲的老陈皮——日子或许不完美,但正因有了这些“不完美”的褶皱,才让我们在尝过苦后懂得甜的珍贵,见过阴雨后更懂阳光的温度。下次捧着带补丁的碗喝汤时,不妨多喝两口——这人间烟火,本就是用悲欢离合熬成的浓汤,越品,越有滋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