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一生就是就是戏剧化的一生。1899年,20世纪到来的前一年,老舍出生在北京一个旗人家中。次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老舍的父亲身为护军镇守正阳门,面对日寇来袭,力战殉国。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老舍家中被意大利军人劫掠,当时只有一岁半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
可以说,老舍从小就生活在《茶馆》所记录的社会当中,所以对于老舍来说,这不仅仅是一部戏,更是凝缩在他内心深处童年人生的磨难,是他永远不可能忘却的沉重记忆。
三幕大戏,代表了动荡的三个时代。
裕泰茶馆开在热闹的北京城,人们熙熙攘攘,来这大茶馆喝碗茶聊聊天。戊戌变法,慈禧太后扫尽维新派,弄得这诺大个北京城是人心惶惶。茶馆人来人往,话多嘴杂,三教九流全在这儿。这掌柜王利发生怕出什么差错,就在这茶馆中间儿立了牌匾,上书四个大字“勿谈国事”。可这牌匾堵得了胆小儿的拦不住胆大的,管得了百姓是压不住老爷。这不常四爷就是那个截不住的,一张嘴就是这大清要亡。常四爷和松二爷是这茶馆的老主顾,松二爷典型的八旗子弟,弱不禁风整天提笼遛鸟,还好一口大烟,来这茶馆,还不忘带上他的小宝贝。这常四爷和他是多年之交,同为旗人,做派却截然不同,是十分的豪爽正气,王掌柜很佩服这常四爷,看这常四爷说话没个遮拦就招呼了一碗儿茶,赶紧劝这四爷还是勿谈国事为好。俩人说话间刘大麻子就到了。这人是一脸的大麻子,看了就叫人瘆得慌,人也跟这长相似的,没做啥好事,干买卖人口的缺德事儿,从中抽利,不知道坑了多少人。今天来这茶馆不知道又约了谁。这第一幕戏就在这样嘈杂热闹的环境中拉开了。
第一幕的晚清时代人物画像是《茶馆》中最负盛名的地方。不论是唐铁嘴那三寸不烂之舌讨出一杯茶,还是刘大麻子的左右逢迎,都是老舍亲历过的。老舍说:“没有生活,即没有活的语言,我有一些旧社会生活的经验,我认识茶馆里的那些小人物。我知道他们做什么,所以也知道他们说什么。我写下来,人物台词即成为他们自己的,而又是我的。唐铁嘴说:‘已不抽大烟了,改抽白面了。’这的确是他自己的话。他是个无耻的人。下面的:‘大英帝国的香烟,日本的白面,两大强国伺候我一人,福气不小吧。’便是我教他说的。一个无耻的人说这么无耻的话在情理之中。”
第二幕的民国时代,这个时代混乱的一言难尽。战乱不断,国家不安,风俗未变,新法刚立,人心也不知道是该向着谁。王利发的茶馆也迎来了改良。他把后院改成学生公寓,租给大学生,谋一份生计,谁知道这个没人管的时代,是谁都能欺负到他头上。兵就是匪,匪也能成为兵,他不断地迎合讨好,卑躬屈膝,笑脸相迎才保下了多年经营的茶馆。在第一幕当中,康老头为谋生计,无奈卖掉了自己的女儿给庞太监做老婆,却还被刘大麻子坑了一把,可没办法,只能说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太监买老婆本就是个荒谬之事,于是在59年关于评论《茶馆》的一篇文章评论到,这样的情节是满足了小市民阶层的低下趣味而不应该在作品中出现。实际上,这样荒诞的场面不是更勾勒出了那个旧时代,大太监有权有势居然连老婆都能娶了,岂不是更具有讽刺意味?而且那样的情节属于那个我们不知道的动荡时代,妄加批判极为不妥。第二幕中,被卖的康姑娘因为庞家变故,急匆匆带着养子离开,没法谋生所以重回茶馆,就遇到王掌柜,被老板娘收下,最终成为茶馆的中的一员。
第三幕开场就让人唏嘘。时光荏苒,一晃五十年时光,当年的小王也成了老王。一幕戏过了大半个人生,看了半个世纪的中国。谁也没有想到,日本人输了,无条件投降,每个人欣喜若狂,可之后的命运依然艰辛。国民政府是无能的,为了内战请来了美国人当救兵。人们给美国人干活有美金,政府的法币早就成了废纸。茶馆也一蹶不振,说书也不叫座,唱戏也不成,王掌柜没办法找了女招待,却被沈处长和小刘麻子算计坑他的茶馆。从晚清到抗日时期他从来没有这么绝望过。人老了,心也老了。最后,常四爷和秦二爷出现。常四爷入狱出来,带着一腔热血进义和团打洋人,到后来卖菜自力更生却也是自叹自己一生一事无成。秦二爷一心实业救国,卖家产,开工厂,与洋人商战却最后被政府定了个逆产。说自己是用了一生想明白好人没好报,吃喝嫖赌抽及时行乐才是正途。王掌柜一生小心谨慎,巴结权贵,就为保着一个小小的茶馆,也最终没了希望。老舍让他们演了一出出殡的大戏,仿佛是为这没有规则的时代送葬。王掌柜最终上吊自尽,我们看完之后深深刺痛内心的就是那个乱世悲哀,小人物在时代悲歌中的渺小,还有社会给予人民最深层次的压迫。
老舍用三幕戏构建了那个社会的鲜活场景,让我们看完了很多人的一生,《茶馆》的语言是幽默的,生活化的,我看着,笑着,却不经意间流出泪来,这就是老舍的力量,他把人生融进了戏剧,给了它灵魂。可是人生如戏,老舍最终选择了王掌柜一样的方式离开,太平湖是他最后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