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这个物欲横流时代,每个人都在为着个人的切身利益而奔波。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危险与压力,都以一副强大的姿态来面对世界。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强大的力量,往往是带着一副面具在逞强。
世界就成了“强强对决”的局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紧张,就像把刺全部竖起来的刺猬一样,难免被周围人伤害到。最后,没有人能完好无损。
如果我跟你说其实你可以选择示弱一下,你就会立刻反驳说怎么能示弱,弱者就只有挨打的份。或许,你理解错了示弱的意思,不是让你变得软弱,成为任人欺负的软柿子。
电影《叶问1》中,金山找来叶问家找他挑战,叶问老婆不同意,叶问说:“我是不会跟你打的。”金山找就说:“叶问,你还真怕老婆!”这时,叶问说了经典的话,他说:“这世上没有怕老婆的男人,只有尊重老婆的男人。”
电影中叶问在老婆面前就是一种示弱的姿态。因为爱你,所以我可以输给你,我在面前不必逞强。这是爱人间的示弱方式。
如果这种爱不限于爱人间,还可以扩大到亲人间、朋友间,甚至陌生人间,示弱是一种很好的亲近与相处方式。
示弱不会让你低人一等,还会让你有力量。作者杨程程就在她书《示弱的力量》中为我们介绍这一股我们不熟知的力量。
书中讲述了一个个作者身边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焦虑、忧郁、愤怒、抱怨等负面情绪。原来与人相处不必“剑拔弩张”,还能“以柔制刚”。书中多次提到一个词,就是心智模式。我们要很好地生活,就需要主动改变我们的心智模式,将攻击模式改为接纳模式。
02
示弱,就是控制你面对家人时的情绪。
作者讲了一个开美容院女孩的故事。她初中毕业后就出来打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大城市买了房子,然后接来了父母一起来住。她一心想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可在生活却常发生矛盾。即使是最爱他的老公,也向她提出了净身出户的想法。
她的问题出在哪呢?出在她的坏脾气,出在她的控制欲。她总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姿态来面对家人,因为她一直在付出,就以为是在为一家人好了。
如果一个人付出的同时却对别人施加了无限的精神暴力,这付出还有意义吗?
她老公向女孩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也思考一下,自己的家庭是否也有这样的情况。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当我们满足了生理、安全感之后,就需要爱、尊重、情感的满足。如果我们只是得到了物质的满足,但得到精神暴力,那我们是不会感到好过的,甚至会质疑物质的满足。
让女孩真正认识自己错了,是在一个分子生物学教授帮助下。教授让她去当一个赞助商三天的总裁助理。在前两天,总裁对她又是不屑、又是指责,又是挑剔,她都想跟对方闹翻了。到了第三天,总裁来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同事们夸她漂亮,总裁夸她聪明,即使她做错了,别人也不怪她。
教授就跟她说前两天别人对你的态度就是你对待身边人的态度。她才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才感受到面对指责、挑剔和谩骂的痛苦。
学会赞美他人,欣赏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但只要不是本质问题,就没有什么是不能包容的。
女孩学会了赞美、学会了包容、学会了示弱。她带上礼物去跟婆婆认错,也请求父母的原谅。慢慢地,家庭关系就变得其乐融融了。
我们也要学会这样的示弱,准确来说,是示好。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跟身边人相处。
03
示弱,不是为了别人,牺牲自己。
人之所以内心脆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所以不知道自己要坚持什么,为什么而活着;所以也不知道要为什么而努力,只好按照世俗给定的要求而活,根据自身最本能的愿望而活。
活着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一样,都是由我们自己来定义的。作者推崇示弱的力量,但不是让我们成为一个依附别人要求的人。我们为别人好,但不是以牺牲自己为前提的。
生活中,我们可能做的一些事是为了外在的因素,如为了父母,为了孩子,为了工作,为了某个人的期望,这都是正常的。可如果你是以一种忍受痛苦的状态去做那些事,那你就考虑一下这些事的意义与价值了。
你不能只为了别人而活,更要为自己而活。当你以为了别人的目的去做违背内心的事,你自然不会好受,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当你把不良情绪对家人发泄,那就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最后又会被人当成是脾气不好的泼妇。
当你以一个受害者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时,你就已经成了生活的受害者。当你以牺牲的姿态去面对世界时,你会真的被牺牲。
本来你想做好事,却是以一种受害者心态在做,内心自然是煎熬的。何必如此呢?
示弱,让别人知道你并不一定能达到他们的要求,你只想做好自己的事。我们愿意为了爱我们的人做出必要的牺牲,但不是牺牲全部。
03
示弱,是一种不一样的心智模式。
书中提出一个概念——心智模式,相当于我们的本能反应。我们的许多行为是不经过思考的,直接按照既定的心智模式来进行。只要我们意识到了心智模式有问题,我们是可以主动去改变心智模式的。
作者提出心智模式概念,是想说即使童年有了心理创伤,我们也是可以有不一样的行为反应的。她举了一个社会学家的调查。两个童年同样遭受虐待的双胞胎兄弟,在长大后有了不同的生活状态。哥哥成了父亲的翻版,又是酗酒又是打孩子;弟弟则是相反,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看不出有童年阴影的影响。
社会学家为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的答案是一样的:“你知道我是从一个怎样的家庭出来的,你也知道我有一个怎样的爸爸,我能怎么样?”
对比之下,哥哥是被动地复制了父亲的模式,他认为在家暴环境下成长脾气当然不好啦;弟弟是主动地做出想法的选择,他认为家暴带给我不幸,我不能让家暴再发生了。
作者还有更进一步的分析,她没有直接就断定弟弟主动改变了心智模式。她怀疑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弟弟只是走到了哥哥的反面,用极端的溺爱替代极端的严厉。这当然是不好的。
一个真正主动活着的人,不是用简单粗暴的拒绝去脱离原有的生活,而是会在一切经历中去建立自己认知世界的体系,从此以自己那套经过验证的价值观活下去,不再因为外界有什么变化而动摇自己的内心。
有些事在述说自己悲惨遭遇,总会感慨说自己没得选择。其实,我们是有得选择的,是可以做出改变的。这需要对自己进行内省、反思,发现我们的心智模式。如你发现自己一遇到难题就逃避,你就要给自己一个暗示逃避不是办法,只有解决问题才是正确方式。
书中还提到一种心智模式,那就是欺软怕硬。这估计是所有人都有的特性了,这也是我们趋利避害的自卫性反击。
事实上,我们都被蒙蔽了,只知道攻击模式,忘了还有和解模式。
适当的示弱是一种真诚接纳的态度,是尊重和宽容,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毕竟我们的生活不是危险的丛林,不需要总是紧绷神经做出攻击或防范的姿态。我们以示弱的姿态去亲近他人,打破欺软怕硬的、冤冤相报的心智模式,同时,我们也以自信的姿态面对他人,不轻易被他人否定自身价值。
05
《示弱的力量》这本书虽然有五章,但其实里面有部分内容是相似的。核心内容就如作者在序中所说:“你向世界释放了什么,世界便回报你什么。若你释放的是抱怨,得到的必然是指责;若你释放的是批判,得到的必然是批判;若你释放的是攻击,得到的也必然是反击。”
示弱,并不是让我们处于弱势地位,只是柔化我们与世界、与他人的相处方式。刚对刚、强对强的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以柔化刚才能让双方得利。
反思自己,我的心智模式是对自己的想法比较固执。所以,我要改变自己,在与别人交流时,不要过早反对别人。听到不同意见时,我先说一句:“有道理。”
无戒极限挑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