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以上讲,变量是宇宙、世界、物质乃至人类社会一切存在的常态。变量的存在是一切美好发生的基础,人类最可悲可怕的事情莫过于一成不变。因此,在任何环境下都不要惧怕和抵触变化,如果人生没有变化,那就主动打破恒量,去追求变量。
在看似山穷水尽时,正是变量发生的前奏,正是人生最惊艳也最惊喜的事情即将发生的前奏。
我做不到物我两忘,做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欲望的存在,人生在充满向上向前的动力。
这一年刚刚开启的时候,我迎接变化。
变化既然来了,就坦然迎接与面对。我的当务之急,是收拾心情,继续读书。
中国文化倡导“孝”的概念,而孝的核心理念是“顺”,为什么做子女的一定要顺从父母呢?这是我想给中学生讲国学的第四句话。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语出《论语.学而》)
打个简单的比方,园丁在植树栽花时,都要使用木棍或竹枝做成三角形支架,捆绑于植株上起固定作用。因植株在弱小时,根系肤浅还没有深深扎进土壤,苗株羸弱还不能抵抗狂风暴雨,三角形的支架看似捆绑着植株,限制了其自由成长,其实是起到固定和保护作用,避免植株在未长成之前便被风雨摧折。
另外一个作用,是采取这种强制性措施,避免因外力作用,使植株偏离了正确的成长方向,或歪斜、或扭曲,长成畸形的歪脖子树。
这支架在石油钻探行业的专用术语,叫做“扶正器”,捆绑和固定目的,是为了让植株沿着、顺着正确的,健康的方向生长。
人区别于其他低级动物,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生存经验。刚出生的婴儿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只是一个“肉虫”。将之放在猪窝里,他便会向猪学习而成为猪,将之放在狗窝里,他便会向狗学习而成为狗,将之放在狼窝里,他将会向狼学习而成为“泰山”。所以,婴儿要向人学习,养成人的习性,具备人的意识,才能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学习仿效的过程难免有偏差和错误,人类文明就是需要不断纠正错误的仿效,而得以保存和延续。作为中国人要学会拿筷子吃饭,小孩子不会,父母就要起到教导作用,一遍遍教育,纠正错误的姿势,养成正确的习惯。
纠错的过程就是“扶正”的过程。在人类远古还没有产生专业教育机构的时候,父母不但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甚至有可能是孩子唯一的老师,父母的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就像一个“扶正器”,通过不断地约束和限制其自由随性地成长,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意志,“朝着,向着,沿着,顺着”正确的,被文明世界所接纳的方向去成长。如果孩子不能顺从父母意志,偏离甚至背离父母教育的方向,可想而知会成为什么状态。
因此,孝的核心理念是顺从,服从,这个概念不能狭隘地站在今天的角度去理解,不能理解为父母就是绝对权威,就是一切正确及真理,作为子女不能有任何反对和违抗。之所以产生这种理念,是没有从人类教育的最初根源审视问题。
孔子说“入则孝”,特指在孩子在家庭环境下的初级教育,在没有进入正规教育机构的专业培训之前,孩子面对的信息主体只有父母,父母就是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孩子养成世界观的唯一途径。
身为父母,就要做好孩子人生第一架“扶正器”,在完善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最大能力地通过科学约束,合理限制,让孩子朝着,顺着正确的方向,向上生长,这就是孝顺的本质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