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换工作,在当下渐渐成一些年轻人的选择,有的是为更好的职业发展,有的则是为更高的薪酬待遇。
有一项调查研究显示:中国职场人士的平均在职时间仅为34个月。一般来说,从开始留意跳槽机会,历经筛选、面试、协议、辞职等过程需要半年,也就是说一半以上中国职场人士在一家公司安心工作不到一年半,就开始了辞职跳槽的准备。
这种频繁跳槽换工作的现象在90后中表现得更普遍,涌入职场的90后越来越多,但他们对企业以及工作岗位的忠诚度却在持续下降。
许多年轻人此时就会无辜且无奈地说,我也想找一份能长久的工作,要不是薪酬太低,要不是跟同事合不来,要不是……太多的要不是,总能为自己的频繁跳槽找到一个又一个借口。
选择职业的侧重点
很多人在选择职业时,总是害怕未知,害怕走错了路。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总能听到这么一句话——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所以他们就会说,这就是他们频繁跳槽的原因,通常这种人混淆了一个概念,没选对职业然后频繁换工作以求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和做好职业规划然后中途换工作是不一样的。
频繁换工作,只能说明心智还不成熟,一个企业,会选择在一个行业干了10年的精英,还是会选择一个在不同行业干了10年的人?
不仅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的人甚至到了30岁还在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感到迷茫,这部分人往往不能从更高的高度上来考虑这样的问题。
当我们在做职业规划时,在选择职业时,不应该受目前的薪酬跟环境影响,而要看重这份工作是否会给你带来未来潜在的价值,让你有升值的空间。
一件事情的价值,不取决于现在你判断的价值,而取决于在未来情况中的价值。对于一个年轻人,尤其是考虑一份职业未来的价值,远远重要过考虑它当下的价值。
平台、资源、眼界、机会、好老板、失败的经验,这都是未来会升值的潜力生命股票,它们会在未来的时间里面,增值百倍。比如一份好的工作经验,未来价值绝对超过月薪两万元。一段好的工作经历,未来价值无限。
如何进行职业规划
逛街买衣服时,我们通常都不会在第一家店就立马下手,总会继续逛个几家,看看相似的款式价格相差多少,再决定是否在那一家店购买。
选择工作也一样,需要知道自己的需求和底线。先了解自己适合什么类型的工作,了解锁定的几家公司的收入、福利、发展各是怎样的,做个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图。清晰了解自己可接受的那条线在哪里,就能在目标中一击即中。
那么,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和需求呢?这就需要做好职业规划。
《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提了关于职业规划的几点建议,我觉得挺实用的:
一、应该有一个20年的梦想,尽可能地大一些,尽可能抽象一点。因为20年时间可以发生任何事情,这个计划主要以梦想为主。
二、给自己一个不超过10年的理想,这个计划主要以培养和发展核心竞争力为主。
三、瞄准一个5年内能达到的目标,细分为3年的职业计划。详细了解你和这个职位的差距。这个计划以务必达成的执行为主,同时给自己一个Plan B。
四、把你的规划保留下来,每隔一个月看一看,让自己保持进度。
五、每隔半年停下来回顾你的计划。
六、对新的机会和趋势永远保持警醒。
警惕沉没成本
有的人会说,我做了职业规划,在半途却发现这不是自己所喜欢的职业,那该怎么办?答案就是,果断放弃,遵从内心的需求。
或许你会说,我已经投入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现在放弃太得不偿失了。那就问问自己,是否真心喜欢这份工作,确实不是的话就不要再在上面浪费更多的成本,你要知道,沉没成本带来的损失将会更大。
就像你在景区花了20元钱买了一杯汽水,但是你发现这杯汽水非常难喝,再喝下去自己都要吐了,那么目前要做的就是考虑扔掉,你要明白已经投入的20元钱是不会再回来的,但如果你因为价格贵不舍得扔掉,硬着头皮喝下去,最终拉肚子。那么,这个成本是否更大?
再比如你花了50元钱买了一张电影票,电影十分无聊透顶,观看电影的人大部分都快睡着了。你会选择继续看下去还是立马起身走人?如果继续看下去,那花在里面的时间成本将会更大。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通过更理性的方式作出更正确的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