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发消息问我,今年有没有立FLAG,今年没有,我想了很久,今年要做什么,也想了很多,可我不打算今年去写要做些什么的内容。一改十年来的习惯,因为十年来,我一直都是先有这一年的目标,才有了这一年的开始。
朋友圈的牛人依旧在晒自己这一年的成就,有的我看到是十大成功八大故事,就立即关掉了页面。我对这些没有了兴趣,一方面别人终究是别人的,另一方面,在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
2018年,我的时间几乎都用在工作上,其次是家庭和休息。也就是这一年,我很少和朋友走动,很少关注健康,很少多余的心思痛快的玩一玩。好在儿子功课比较自觉,家人也支持我工作,是真心朋友的,也都还在。
这一年,我工作上的成长超出了我原有的计划,认证班、企业内训、青少班发展得相对顺利,俱乐部也因为有合适的搭档进展顺利,但这些不足以让我想去写新年的总结,因为除了工作,没啥好写的。
不如说说今年的“不成功”:
1、书稿—没有进展
我已经被编辑笑称“拖延症大王”,我让她主动催我完成书稿,我明显感觉到她已经催无力,后来,我从一起写书的朋友那里了解到我的编辑原来是那么靠谱,我还记得前年她带着我的样稿来苏州,我们一起谈论接下来怎么做,可惜没有后来。
认证班和企业内训以及青少的课程,我放不下,全年讲课100多天,不是在备课就是在讲课,其它时间给家庭和休息,我没有余力写书。
其实这也是借口,假如重新排一下优先顺序,把书稿放在第一位,可能不是这样的结局。
哪有什么对错,都是自己的选择。
2、微课—到底要不要做的纠结
微课到底做不做?一年前,和百万粉丝大号合作,帮他们做一期45分钟的线上微课,当时来了1000多人,后来增加到3000多人,微信里也忽然出来了很多天南地北爱学习的小伙伴们,可是,为了这45分钟,我把自己关在家里一星期,写了逐字稿,改来改去剩下9000多字,压力大的时候就出门跑步。后来平台找我合作系列课,我拖了三个月,勇敢的say "NO",线下课已经几乎要我累死,线上课,我真的来不了。
半年后,平台负责人发文说当初合作 的课程对方都拿到了百万酬薪,我打开一看,那个页面正是当时对方跟我谈的位置。
但是我没有为此难过,今天提起来,也是觉得我当时选择了线下课,线上我没有经验,也不擅长。
我不相信一下子能怎么样,背后都是积累,线上和线下不同,最重要的是我没有做好准备。
微课到底要不要开,我还是没有想清楚。
有人说,微课的红利就要过了,我觉得知识付费不会过时,但以什么样的方式重现,这个不好说。
我对一门知识花了三年,花了三十几万学习,到现在也只是这样而已,我对出道五年能讲好几门课年收入百万的讲师,又好奇又觉得不可思议。
3、变美变瘦—并没有
这件事,年年都立FLAG,今年盘点的时候,我发现对这事我投资很大。比如产品有:疯狂瘦、瑜伽私教、美容卡、健身房两年、森米两个疗程。其中最有效的大概是疯狂瘦,一个月瘦了八斤,然后整个人都不好了。饿,脾气差,甚至轻度抑郁。
其它产品,都还在半吊子尝试中。
我感觉最好的时候是夏天,少吃多运动,每天精神头很好。好像尝到了生命的鲜活。
感觉最不好的时候,是饿着肚子胡思乱想,没有力气运动,只想睡觉。
毫无疑问,今年和往年一样,夏天瘦,冬天胖,常年稳定,年终盘点,并没有瘦。因为年终盘点都在冬天。
以上,说总结,这三条,是一个自由职业者这一年没有做的地方。
做好的地方当然也有很多,比如活了下来,找了办公室,有稳定的项目团队。
这一年,我没有开发新业务,但大概是凭借自己讲课还算认真,很多企业的单子都是多次采购,比如苏州康普一年五次采购,上汽集团三次,国家电网三次,去了万科讲课,这个月接到腾讯的订单。
那天,我老东家的同事来我办公室,笑话我办公室还没有开空调。说实话,国企的条件真的很好,一年四季常温,可是出来混妥妥的体会到有多少钱才能办多少事,常温,怎么可能?但我一点也不因此怀念过去,因为走出去了,就立足当下,着眼未来。
但为什么今天还要提起这件事,是没有忘记,当初为什么要辞职。
因为,我有明确的喜欢和不喜欢:
我喜欢专注在一个产品上,把它打磨得越来越好;
我喜欢设计自己的小日子,我对生活有自己的原则和标准,我不喜欢随时被打扰以及不知道方向在哪里;
我喜欢看见一天天的成长,喜欢这种痕迹感,做自己有职业可以看见这样的成长;
我喜欢有自己的办公室和品牌;
我喜欢自己的人生不是复制品,喜欢每一天都能独立自主;
所以,当我觉得我能力追求,有能力去实现的时候,我挣脱一切,去追求。
生活本来的样子就该如此呀!我们生下来,就该按照自己的标准和世界相处,找到和谐的频率,来一场我来过,我存在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