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事物的表象背后,都必然有一个造成这个表象的深刻原因。就好像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个贤内助女人。就好像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
1
几天前,我和朋友在网上预订了去首博看海昏侯展。
当天到了首博,我们才发觉计划失误。因为,我们竟然撞上了儿童节!
六一节的首博,堆满了小孩子。很多小孩子还拿着作业纸,站在展台前写写画画。我凑过去看,发现他们是在完成作业。他们要在一张学校发的作业纸上,勾选自己看过的展品,然后把展品的外观画下来,再写上一句话感受。
我一边感慨着现在当孩子的不易,儿童节还要带着任务玩耍,一边在孩子群里穿梭而过,努力感受海昏侯的历史。
正欣赏一组编钟时,我突然猛地被一股力量从展台前挤开。我努力平衡着身体,还未来得及回头看清楚这股力量的来源,就听到一个中年女人抬高声音说:“劳驾啊,我们孩子要过来看下这个编钟,劳驾您让一下啊!”
声音未落,一个小孩子就拿着纸笔凑过来,然后整个人趴在展台上,摊开纸写写画画。
我很想发火,不是因为熊孩子,而是因为这个熊家长。
一旁和我一起被挤的姑娘小声说了一句:“您的孩子要看编钟,也不该把别人挤走啊。”
那个中年女人听到,立马转头对我们怒目相向,仰着头说:“孩子嘛,你们就不能照顾一下。”语气蛮横,还带着几分莫名其妙的傲娇。
我转头走开,也没继续看编钟。
我原本还在感慨北京的孩子教育环境好,过节还可以来博物馆边玩边学。这会儿只觉得,若是没有好爸妈,就算从小逛了再多的博物馆,终究也过不好这一生。
2
和我同行的朋友也遇到了带着熊孩子的熊家长。
她原本排队等着看一个VR影像。结果,马上就轮到她的时候,一个孩子妈跑过来插到她前面。孩子妈边插队边喊自家孩子:“聪聪啊,这边的机器空出来了,你快来这边看!”
而后,聪聪小朋友就跑过来,还未等前一个人放稳机器便一把抢过来。
我的朋友只好站在旁边,被当作空气。可是,她又不甘心被当成空气,于是就很幽怨地盯着孩子妈看。孩子妈当然不甘示弱,一边陪着她的孩子,一边说:“现在的人也真是有意思,年纪这么大了,还和孩子抢机器。这些机器都是给孩子看的,你一个大人站在旁边干嘛啊。”
遇到这样的熊家长,我朋友也不想再自降身份和她理论,径直离开了。
任何一个正常人都知道,博物馆的VR影像是给所有参观者看的。孩子妈既然觉得VR影像只能让给她家孩子看,那或许她也觉得,整个世界都该让着她家孩子吧。
3
其实,每次遇到熊孩子,我反感的都不是那个孩子,而是他背后的熊家长。
每个熊家长都喜欢架势十足地说:“我家孩子还小,你就担待一下照顾一下嘛。”
我想说的是,我当然可以照顾一下小孩子,但我不能担待你照顾你啊!我生气也不是因为你家熊孩子,而是因为你这个熊家长啊!
明明是你这个熊家长把我从编钟展台挤开,也是熊家长在我朋友面前插队看VR,而当我们表达不满时,你却让我担待照顾一下你家孩子。
拜托,很多时候,挑起事端的明明就是熊家长。而当引起矛盾需要解决时,这些熊家长却喜欢搬出自家孩子,妄图以一句“孩子还小”,来掩盖自己缺失的教养。
回顾每一次熊孩子事件,我们会可笑地发现:比熊孩子更惹人厌的,是那些熊家长!
在这些熊家长的骄纵下,他们的孩子才会越发变本加厉地胡闹,把“熊”进行到底!
4
这个世界是属于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的,就好像博物馆的展品和设备是允许每一个参观者欣赏和使用的。家长们可以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整个世界,却没有资格让你家孩子拥有整个世界,没资格让所有人都照顾你家孩子。
相反的,越是急着让一个孩子拥有整个世界,越是可能会让他失去存活于这个世界的能力。
每一个小孩子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强,他很可能会因为家长的一个行为,而形成他自身的一种修养。
当他看到妈妈为他挤走展台的人,当他看到妈妈为他插队赶走别人,他会认为,妈妈这样做是对的。而后,他会模仿妈妈的行为,下一次,挤人和插队的将不是妈妈,而是他自己。
最可怕的是,他可能丝毫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他会觉得,世界原本就任由他胡闹。然后,一个熊孩子就诞生了。
心理学上常强调原生家庭的概念。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个熊家长,其实也是这个概念的直观体现。我们身边之所以有这么多熊孩子,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熊家长。
离开博物馆回去的路上,我在地铁上给一个小姑娘让座。小姑娘穿着好看的裙子、扎着俏皮的小辫子对我说:“谢谢。”声音甜得像糖果。她拉着妈妈的手,问妈妈要不要坐。
我站在一边,突然觉得很开心。我想,还是有很多好孩子的呀。至少她懂得,要给让座的人说一声谢谢,还要问问妈妈坐不坐。
而若是来一个熊孩子,他可能会直接坐下,好像让座的人,本来就欠他一个座。好像那个座,本来就是他的。
毕竟,所有的熊孩子,都觉得整个世界都是他的。这是他爸妈告诉他的。
鹿十七:简书推荐作者。本科学的法语,硕士又读了传播学。目前游走在北京城里。平生最大志向,是用手中之笔,温暖世态炎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