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在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但什么是陪伴?如何陪伴?却并不一定是每个人都知道、都理解且都能做到。特别是我们处在这个大数据、大信息社会时代的新型家长如何陪伴孩子,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让孩子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到小学生活、学习中去?听了刘凤华教授《家有新生》的讲座后,作为一名新生家长,深感家庭教育对孩子教育的引导性和重要性,并深切的理解到“高质量的陪伴是教育的开端”。
“陪伴是教育的开端”。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天起,家长们就开始了对他的陪伴,陪他哭、陪他笑、陪他闹、陪他成长。年复一年后的今天,孩子开始了他小学生涯,家长肩上便多了一项艰巨的任务:陪他一起接受小学教育。受孩子的不同,家风的不同,家庭教育修养的不同,孩子与孩子间的成长也会不尽相同。小学是孩子迈出接受教育的第一步,相比幼儿园游戏的生活,小学生活多了规矩,多了课业,多了强制性。如何引导孩子接受规矩,接受学习,那么就从现在开始,从每天的陪伴开始吧。每天陪他玩玩闹闹、陪他说说话、陪他学习,让他知道,生活中不光有玩耍和游戏,还有学习和成长。
“陪伴是教育的基础”。刘教授说,如果把教育孩子比喻为盖房子,那么家长负责挖地基,老师负责盖房子,房子盖的高不高,取决于地基是否牢固。的确如此,每一位家长都是没有职称但全职的老师,孩子是否能做一个合格的学生,主要看家长是否尽心陪伴了孩子的成长,关注了孩子小小的世界。家长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孩子的身上刻画着家长的影子。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能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足或者自身的不足,及时的进行引导及改正,通过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陪伴是教育的抉择”。刘教授说小学主要是锻造孩子的行为习惯。何为行为习惯,就是某一种行为反反复复的重复就形成了习惯,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靠不停的重复,一个人学习的良好习惯就是从靠不停的重复,从而形成自己认知。如此来看,孩子认识世界,接受知识的学习,如何学习,学习了多少,多取决于家长的抉择。小学的学习多了强制性和规矩,刘教授要求家长要无条件尊重配合学校,并小心翼翼的维护好师生关系,确保老师在孩子面前的权威性。现阶段,孩子对老师多是一种敬仰,家长要维护好孩子对老师的尊重和敬仰,让孩子能够接受老师的教育,听从老师的安排,使师生关系处在一种良性的循环状态,让孩子在愉悦的气氛和状态下学习、成长,这样孩子有了求知的欲望,有了探索的需求,自然就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陪伴的时间并不在长短,而在乎质量的高低。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会每天留出一段时间,作为固定的亲子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我会远离工作、远离家务,远离手机,陪着孩子一起心无旁念的玩耍、阅读、讲故事、做游戏、看电视等一切活动,让孩子在高质量的陪伴中学习、玩耍、成长、收获。我是孩子的榜样,我是孩子的影子,我愿意从自律开始,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获孩子成长中点点滴滴的快乐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