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和她老公姜波是在她25岁的那一年认识的,那时芳明每天早上都会沿着海边跑步30分钟,而姜波也会每天早上都出来散步,他们经常遇到,姜波28岁,姜波是个热情的人,他经常主动跟芳明打招呼,慢慢他们说话的时候多了,姜波开始请她吃早餐,两个人慢慢的也熟了起来,姜波开始追芳明,姜波会投其所好,会时不时的去单位给她送礼物,送她爱吃的饭,浪漫是女人的天性,芳明很感动,她感受到了被重视;被捧在手心里的感觉……
芳明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父亲脾气暴躁,母亲善良却目不识丁,父亲经常对母亲发脾气,而母亲每次只能逆来顺受,她盼望着父亲能对母亲好一点,她在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发火,拳头就要落到母亲身上,她挡在了母亲面前,忍无可忍的对父亲吼了起来:“要打你就打我,不要打我妈,一个男人有本事朝外人发火去,冲着老婆孩子发火算什么本事!……”
虽然父亲对她这个女儿还是不错的,但她从内心厌恶父亲的专制,反感父亲对母亲的态度,她从小非常羡慕和睦的家庭。
姜波是单亲家庭,母亲在他13岁那年出了车祸去世了,两年后父亲又给他找了一个带着俩孩子的继母,继母对他一般吧,父亲心粗,对他关心的也少,重组家庭的孩子避免不了利益的相争,姜波长大后很少回家,有啥事也不愿意跟家里人说,姜波在单位干了六七年后,自己尝试着做生意,做了几笔赔了之后,就有一搭没一搭的混着过日子,姜波很聪明,但只是一些小聪明。
就在这个期间,姜波遇上了芳明。
在姜波的追求下,芳明喜欢上了姜波,她迷陷在了他的温柔里,他的体贴,他不经意的浪漫,已经让她对他完全的信赖,从小渴望和缺失的那份家庭温暖好像得到了满足。
家庭环境会影响到一个孩子的成长,一个从小缺少家庭温暖的女孩,面对席卷而来的温情没有一点招架之力……
芳明放下女人应该有的矜持,半年后,搬过去和姜波同居了,姜波对她特别好,很体贴,他们一起爬山,一起跑步……那段时间她是快乐和幸福的。虽然他们两个在一起,很多花销都是芳明在支付,对那时的芳明而言,又有什么关系呢?她已经是一个被幸福冲昏了头脑的女人。
过了半年,芳明意外怀孕了,两个人明白这个孩子不能要,两个还没做好结婚生子的准备,姜波陪芳明去了医院,做流产手术,做B超时,医生说了一句:“这孩子发育的挺好。”也许是女人天然的母性,芳明流下了眼泪,她那一刻是不舍得流掉孩子的。
一个女人在爱别人的时候,首先要学会爱自己。 “身有伤,贻亲忧”
姜波想做生意,成本不够。
看到姜波愁眉苦脸
芳明:“你咋了,闷闷不乐.”
姜波:“想做点小买卖,钱不够。”
芳明:“要不我向我父母先借点?”
姜波:“算了吧,我自己想办法吧!你别跟你父母借,那样不好。”
明芳:“没事,我问问吧,不行再让朋友帮忙凑一凑……。”
芳明是一个比较单纯,对朋友比较仗义的女孩,所以当芳明跟朋友开口的时候,朋友们都施于了援手。
芳明跟父母提出借款的时候,父母也尽最大能力的给了她一些钱。
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女人,没有半点的判断能力。
姜波拿着凑够的钱,跟别人一起做生意,前几个月还好,后来越来越入不敷出,看着生意没有起色,姜波也有些灰心,有一天姜波从报纸的中间小框里看了一则小广告,“上海一家电子厂,招电子加工商,交上押金,供货方十五天发货,加工完,货到付款……姜波急于求成,想做做这电子生意。
很多的骗局琳琅满目,人在急于求成的时候,容易被蒙蔽,很难理性的考虑问题,容易一错再错,侥幸行为,赌徒心理,皆因为心底深处的贪婪。
姜波按照小广告上的要求给对方付押金款了,也联系好了很多加工点,就等供货方发货了,十五天的时间快到了,姜波开始坐立不安,他有种不详的预感,快到十五天的时候,姜波告别了芳明,只身一人去了上海……。
姜波走后一个月杳无音讯,芳明也联系不上,芳明在家设想了种种可能,明眼人都看出了是怎么回事?芳明接受不了姜波骗了她的事实,更接受不了,自己对姜波的盲目信从,投入自己的情感与一切,明芳无法面对这一切,无颜面对父母与朋友,芳明那些天感觉到天地都是一片灰暗,精神也有些恍惚,有时候过马路的时候,芳明都会在心里自语:“如果有辆车撞死我该有多好,我再也不会烦恼了。”
有一天晚上,芳明来到了海边,在海边坐了一会,那时正值夏天,海边很多洗海澡的人,芳明跟个木桩一样在那里坐着,看着人来人往,脑子是空洞与麻木的。那时候的芳明已经失去了生活的勇气,没有了生的欲望,芳明想到了死,想在黑漆漆的夜里,走到海里自尽,死,对那时的芳明来说,是一种奢侈,是一种解脱。
芳明慢慢向海边走去,水淹过了膝盖,淹过了腰,芳明对自己说:“继续走,继续走,一切便将结束。”
水到胸部了,水的浮力越来越大,芳明已经站不稳了,也许一个踏空,一个生命就要结束。
就在这时,芳明脑海里浮现了很多人,有父母;有姐妹;有朋友,他们都在微笑的看着她,芳明突然打了一个机灵,停下了脚步,芳明一下子警醒了,意识到,姜波不负责任,但是自己选择自尽的话跟姜波又有什么区别?如果自尽了,自己逃避了,把一个烂摊子留给父母,亲人,父母怎么办?太不负责任了,想到此,芳明放弃了自杀,她想自己才26岁,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自己可以努力工作,把欠的账还上,即便有一天要死,也问心无愧的死,而不要像今天,如同一个过街老鼠一般,死了还要祸害他人……
芳明虽然还在悲伤中,但她已经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书中曾经提到:“找到生命的意义,一旦找到生命意义,苦难就变形了,痛苦也不再是痛苦。更关键的是,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生命的意义包含着从生到死受苦受难这一更广阔的循环。”
芳明的家人这边知道了芳明的事情,大概也怕芳明想不开吧,没有指责芳明半句,反而安慰她,:“人生的路很长,任谁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你还不到30岁,一切可以重来,借的钱也不要成为你的负担,我们帮你一块还……。”
家人的宽容,让心如死灰的芳明感觉到了温暖,仿佛自己站在悬崖边上,亲人拉了她一把,为自己曾经有过轻生念头而羞愧,那一刻,芳明才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亲人。
在这个世界上对你不断的包容,接纳你所有的不完美,容纳你所有的错误,还能对你不离不弃的,大概只有和你血脉相连相连的亲人吧。
芳明想跟过去的一切告别,芳明改了名字,换了单位。
芳明在新的单位,机械的工作,几乎封闭了自己的世界,不和别人交流,偶尔在工作的时候会回忆起往事,经常是泪水打湿了工作台,她活着除了责任,她找不到快乐的理由。
在芳明在新单位工作了两个月的时候,芳明接到了上海公安局的电话,电话中告知姜波犯了抢劫罪,已经被逮捕……这样的消息,对千孔百疮的芳明来说,并未激起内心多大的波澜。
芳明从来没有去过姜波家里,芳明想问个明白,即便是被骗也要骗的个明明白白,芳明相信,就算是完美的谎言也会有遗漏的破绽,她趁着休假,顺着记忆中的蛛丝马迹一点点的找起,是的,姜波提供过得信息多数是假的,但掺杂其中的一点真,还是让芳明顺藤摸瓜找到了姜波家。
去姜波家,姜波的家里人对芳明充满了敌意,芳明把她和姜波之间的种种,一五一十的跟姜波的父亲说了一遍。当听完姜波说完,姜波的父亲确定了芳明没有恶意后,也跟芳明讲了一下姜波:“这孩子在他23岁的时候,办了一个铝合金厂,开始的时候红红红火火,干了两年,也不知道怎么的,有一天我去看他的时候,工厂关门了。人也失踪了,我跟他妈没事的时候就找他,眼睛都快哭瞎了,这几年还经常有债主找门要债,这孩子造孽呀……说着说着老人就掉泪了。芳明心慈,见不得这样,反过来安慰了一下老人就告辞了。
但去了姜波家里之后,知道了姜波的真实心理与目的,芳明一下子也变得明朗起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芳明觉得,当自己跳出自己给自己所设定的那个圈子,冷眼旁观的重新审视一切的时候,已然是另外一种景象。
又过了一个多月,芳明收到了姜波从监狱寄过来的一封信,信中写到:“芳明,你好!事已至此,我不想为自己辩解什么,只希望你能够保重身体,忘记我……”短短的半页纸,芳明看了一遍又一遍,委屈;愤懑,对家人的自责像一座山一样压的她喘不过气来,她干涸而封闭的心房此刻仿佛出现了一丝罅隙,无处宣泄的情绪一点一点的开始向外流淌……
一年的伪幸福,芳明这几个月尝尽了它的酸苦。
芳明给姜波回信了,长长的一封信,带着血与泪的控诉……
痛苦经历的回忆,宣泄是一个自我保护的有效措施。
芳明对姜波还是有感情的,毕竟姜波是一个让她全然不顾爱过的男人,姜波给过她的温柔,即便是假的,却也温暖过她。
芳明自从收到姜波的信后,极其的矛盾,一方面痛恨姜波的所为,一方面对他余情未了。
一个人如果付出越多,越无法从困境中抽离,沉没成本有时候会诱导人一错再错。
芳明在接下来的日子,一直和姜波通信,颓废和无奈的情绪经常充溢在姜波的信中,她知道姜波的家庭情况,姜波被判入狱三年,家人也没有去看过他,只有他堂姐给他写写信,鼓励鼓励他。
芳明觉得自己最起码还有人身自由,而姜波却已深陷囹圄,芳明突然可怜起姜波来了。
芳明想姜波在狱中日子也不好过,她当时的工资也就一千来块钱,但她每个月也会抽出一两百元给姜波,补贴他。
时间真是一剂良药,它会让伤痛变得不再尖锐,伤痛就像疤痕般留在了心间,但它已经伤害不到任何人了,
三年的时间,芳明慢慢走出来了,恢复了自己原来的名字,开始跟他人交流了,也露出笑容了,整个人重新焕发了生机。
而姜波这边呢,还是老样子,芳明也渐渐的很少联系他了,已经三个多月没写信,也再没寄钱。
姜波快出狱了,出狱前又给芳明写了一封信,言辞恳切,态度真诚,他太了解芳明的短板了,他又成功激起了芳明的怜悯之心。
一个月后姜波用芳明给他的钱,买了一张回家的票。
这三年,芳明的感情世界也是一片空白,芳明一次又一次相信姜波,大概心里还是对姜波抱有一定的幻想吧。
喜欢一个人,掺入情字的时候,往往会习惯的夸大他的优点,潜意识里回避他的缺点,往往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
英国哲学家休谟说,“理性永远是感觉的奴隶”。只要你得出了一个结论,理性就会自动地为你寻找支持这个结论的种种证据;你的结论一旦改变,它又会自动寻找支持新结论的种种证据。
结局想必大家都知道了,芳明和姜波又走到了一起。
芳明的姐姐曾经这样问芳明:“他那么伤害过你,你怎么还能够接受他?”
好了伤疤忘了痛,在全家的反对声中,芳明还是毅然选择了姜波。
芳明第一次跟姜波是因为单纯与盲信
芳明第二次跟姜波却是因为自欺欺人,和心存幻想,她相信,她付出这么多,姜波肯定会加倍对她好……
姜波毕竟不是一个专业的骗子,也没到丧心病狂的地步,当年只是想利用芳明,几年下来,感觉芳明还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女人,一切都已被揭穿,没有必要再遮遮掩掩,他回来重新追芳明,对芳明跟以前一样好,只是他再不对芳明发火了。
一年半后,他们两个走入婚姻。
破镜终究难圆,有些裂痕是心中一辈子的梗,很难跨越。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婚姻必定问题多多。”
他们婚后究竟又发生了什么?请听下次叙说。
故事的前半部分讲完了。
这一半的故事带给我们的思考又是什么?
一个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有可能会影响他/她的一生。
我们养孩子,首先要教会他/她们,是与非,学会辨别善与恶。懂得学会承担责任。
芳明每个阶段心理的微妙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不能面对现实,曾经的付出成为她再次选择时的牵绊。
被表象所迷惑,掩耳盗铃般的自我欺骗,明明已经知道了是非曲直,却还一错再错。
总是抱有幻想,自说自话,活在自己的世界。
真是应了那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悲之处”
值得庆幸的是芳明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而姜波呢
以欺骗和利用为目的谈恋爱,遇到问题以暴制暴,这些已经成为他一生无法抹掉的污点,都说春风得意时的浪子回头最可贵,而他呢?
他是否真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故事还在继续上演,看到故事的读者朋友又有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