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聊了很多天,有些聊天是低水平的,因为始终围绕一两个点在转圈。
不喜欢和纠结的人聊天,因为纠结就是在价值判断上拎不清。给你大刀长矛和机枪火炮,选哪个是一目了然的事儿,偏有人要假设“没弹药咋办”等无穷尽的小概率场景折磨自己。过度思考是一种病。
一向喜欢给别人提建议,但不会过于热情到把一个建议说两次、说三次。再遇到这样的“不耻下问者”,会微笑着跟他讲,“你喜欢就好”。
人总在做选择。今天的你,是以往选择的总和;今天的选择,决定了明天的你。
面对不断涌来的选择,高手会搭出分析和判断的框架,从容取舍;而多数人会掉在大量的细节里,被选择淹没却难以自拔。
1、小商贩与建筑师
怎样做选择,可以让自己更有价值,或者活得更从容开心。综合最近聊天心得,提出两个建议:
1、抛掉即时性思维,建立目标轴思维;
2、抛掉碎片化思维,建立结构化思维。
在选择过多以致于不知道该怎么选择,或者感受到压力和变化不知道该怎么应变的时候,一定是你做了太多的“即时性选择”。
你总在做能看到结果的事情,但未必认真思考过哪些结果是自己真正需要的,或者会不会让你偏离希望前往的方向。
每个人所拥有的时间资源都是一样的,做出A选择,就必然得放弃同时段内的B、C、D等其他可能,A选择还会衍变出新变化,可能还得追加时间投入;终于把A选择完成,又在B选择开始一番折腾,如此种种。
但问题是,哪个选择是你最想要的,或者,你认为哪个方向对你最有价值?
可能,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你最大的问题。
当下,你必须也只能简单粗暴地立下一个flag,而且是一个有时间和空间界定的flag。比如说,我要在三年内去南极;或者,我要在五年内成为硬科技传媒专家。
跟自己反复确认后,再以这个目标轴审视你面对的选择。在这个轴向的,保留;偏离这个轴向的,抛弃或者拒绝;有助于达成目标的,加强,增加投入。
这个时候,“舍”比“取”更重要。
对那些容易实现却和你的目标轴没关系的事情,必须坚定不移地放弃,不管这个“低垂的果实”来自于谁。
更不能自我欺骗,编造出牵强的相关性。比如,嘴里说着自己要成为一个音乐达人,行动上却是跟风炒币或开餐馆做微商,给自己的理由是,赚一桶金,让自己更有底气实现梦想。结果只会是越跑越远,未来偶尔在迷茫之余追忆一下梦想,感怀一下人生。
能够根据目标做到清晰取舍,意味着可能获得内心自由和道路自信。
做不到,就继续在纠结中挣扎,也别埋怨谁了,包括自己,认命吧。
缺少目标的人生像在“斗地主”,你兢兢业业研究分析摸到手的每一张牌,计算怎么组合能拼出一副“大牌”,但有很多人跟你抢着摸牌,甚至到手的牌也有可能被人抽走。更麻烦的是握在你手里的牌也不是一成不变,有的小牌会变大,有的大牌会变小,你怎么计算都赶不上牌局变化。
一旦有了目标,你就得为目标实现设计路线图,把大目标拆解成阶段性小目标和模块化的分目标,再对照路线图,反过来审视自己该做哪些事,需要筹措哪些资源,解决哪些问题……
为什么要抛弃碎片化思维,构建起结构性思维?
因为人生价值实现大概率是目标导向,而非资源导向。
总结第一部分的两条建议:抛掉即时性思维,建立目标轴思维;抛掉碎片化思维,建立结构化思维。
打个比方,就是尽可能当“建筑师”,不当“小商贩”。(注:两种职业在这儿只是用来代指行为模式,并非职业歧视。)
“小商贩”动作快,可能每一单都做得挺认真,也都有收益实现,但卖什么货取决于能进到什么货和有什么样的顾客,成长为“沃尔玛”的几率极低,其人生算法是“加法效应”。
“建筑师”做事漫长,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很多,但成果却不仅仅是所调用的钢筋水泥玻璃砖瓦等资源相加的总和,其人生算法是“指数效应”。
2、人生价值的计算公式
人生价值能不能计算,以前认为不能。直到有一天,看到一篇文章,来自那个弃世而去的物理学家张首晟的某次演讲。
“世界末日,只能带一个信封上诺亚方舟,信封上你会写什么”,张首晟在信封上写下的第一个公式就是“ E=mc²”。他说,爱因斯坦通过“E=mc²”告诉世界,物质和能量是一回事。
当时就想,这个公式拿来描述人的价值,也蛮合用。
“E”是价值,“m”是人,“c”仍然是时间。
“E=mc²”,一个人所能创造的价值,在于聚合或带动了多少人,在某个有价值的方向或事件上实现了多少时间的努力。
这正是“复利效应”,正向努力,保持进步,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如果再聚合影响到更多的人,结果会远远超乎预期。
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做事,是在做简单的加法,无法释放“时间平方”的巨大威力。
而那些简单重复不能连续精进的做事,就是那种“哪有什么十年的工作经验”而只是“把一个月的工作经验用了十年”的,所做的其实是“人生减法”。所谓的努力和勤奋,只是从时间账户上不断扣减时间,而且是最优质的时间。因为余下岁月里,他的学习力、执行力都在衰减,时间价值自然也在缩水贬值。
有个短视频,《为什么聪明又努力的人难以成功》,给出七个因素,觉得很有道理:
1、不去接触新的人,眼界得不到提升;
2、抗拒改变,困守一个环境,难以适应新的事物;
3、不愿意冒险,选择安全路线,或是跟别人相同的道路;
4、认为凭借资历会获得成功,缺少策略性思考;
5、总是追求眼前令人兴奋的事物;
6、很难做出一个决定;
7、不相信自己,陷于完美主义和对失败的恐惧而难以前进。
3、感觉不自由,一定是你放弃了主动选择
人,一辈子,各种选择题。
简单的选择题,像滑滑梯;困难的选择题,像爬大坡。“滑滑梯”和“爬大坡”,反复做都会变成习惯。
别人给的选择题,困难在于算得失;自己给的选择题,困难在于怎么出题更有价值。
得失算多了,看到的也就更多是得失;给自己出题出惯了,看更多的可能是道路和风景。得失可能很刺激,风景可能很单调。但得与失,决定权常常不在自己;而风光如何,却可以随心所欲评说。
人生总要填满那些选择题,你不为自己出题,就只能在别人的选择题里兜圈子。至于答案是对是错,你说了不算。
前两天讨论《都挺好》,表达一个观点:所谓的迫不得已,是因为你给了别人强迫你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