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镌刻在千年前中日交流史上的诗句,恰如当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相处之道。在2025年4月8日至9日召开的中央周边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全球视野擘画周边外交蓝图,强调要以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为核心,开创周边工作新局面。这场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不仅总结了新时代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政治互信深化、利益融合升级的丰硕成果,更为应对百年变局下的全球性挑战指明了实践路径。
以发展之钥开启繁荣之门。"合则强,孤则弱",春秋时期管仲的治国智慧,在当今区域合作中仍焕发真理光芒。中国始终将发展作为周边外交的主轴,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实践平台,携手打造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示范区。“钢铁驼队”联通11个亚洲国家的100余个城市,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的正式通车让地区国家圆了“铁路梦”“高铁梦”,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中巴经济走廊、中马“两国双园”等一大批项目有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这些重大基建项目不仅改写了地区交通版图,更使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总量持续攀升,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正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正以发展实践诠释着"要致富先修路"的时代箴言。
以安全之盾筑牢和平之基。"国虽大,好战必亡",《司马法》中的古训在今天更显深邃。面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织的挑战,中国以全球安全倡议为战略引领,携手打造全球安全倡议实验区。在反恐领域,中巴建立战略防务合作有效维护地区稳定;在数据安全领域,中国与中亚五国携手提出《“中国+中亚五国”数据安全合作倡议》,积极推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在周边地区先行起步。这种新型安全观正如《孙子兵法》所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通过机制化合作化解风险。对于地区热点问题,中国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积极斡旋缅北和平,推动冲突各方开展多轮和谈,支持阿富汗包容建政、和平重建,持之以恒致力于朝鲜半岛问题的政治解决。这些实践印证了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和平理念,中国通过建设性介入为地区安全注入稳定剂。
以文明之光凝聚共识之力。"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费孝通先生的文明观在亚洲大地生动实践。中国在周边国家开设孔子学院和鲁班工坊,面向周边国家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各类高校和专业奖学金名额,为留学生往来提供便利条件。以举办“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等一系列活动为契机,促进文化、旅游、培训、青年等领域深入交流。这种文明互鉴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描绘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在交流中激发创新活力。中国秉持和平、合作、包容、融合为核心的亚洲价值观,拓展人文交流合作,夯实睦邻友好的社会民意基础。这些润物无声的人文工程,实践着程颢"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理想,培育着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情感根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诗句穿越时空,映照着今日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图景。从帕米尔高原到马六甲海峡,从鄂霍次克海到孟加拉湾,中国正以"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书写着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新时代篇章。当美国筑起关税壁垒时,我们在共建自贸网络;当某些势力挑动阵营对抗时,我们在深化安全合作;当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时,我们在推动交流互鉴。这种鲜明对比,恰如《盐铁论》所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彰显出东方智慧的独特魅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既需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战略定力,更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远见卓识。让我们携手周边国家,以发展破解难题,以安全筑牢根基,以文明凝聚共识,共同绘制美美与共的亚洲新画卷,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东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