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主要是一种动作的和运算的同化作用
经验主义认为知识是现实的一种复写,而理智则单独由知觉派生。
为了理解儿童的发展,有必要根据感知-运动结构的作用来考察儿童知觉的发展。知觉的动作包含在以下事实中,它是从造形的角度来描述现实,动作主要是运算和改造现实。为此,在儿童智慧发展中,确定知觉和动作的相对作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知觉和感觉的异同
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在头脑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直观形象的反映。
但是,知觉又和感觉不同,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整体反映,这个是和感觉根本的区别。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大量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后形成的有机整体。
例如,有一个事物,我们通过视觉器官感到它具有什么样形状、什么样颜色;通过嗅觉器官感到它又什么样的气味;通过手的触摸感到它的质地;通过口腔品尝到它的味道,于是,我们把这个事物反映出来一个具体的物品。
这就是对大量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后形成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单纯的一个信息。
第一节 知觉的常性和知觉的因果性
在初生婴儿头一年的感知-运动反应中,可探讨关于知觉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知觉的常性问题;另一是知觉的因果性问题。
两种知觉常性:大小常性和形状常性
大小常性是指对远处的一个客体尽管它明显的变小,但在知觉中仍然保持原有的大小。
形状常性是指对一个客体常见的形状知觉,不因观察这个客体的远近不同上下不同而发生差异。
问题:两种知觉常性同感知-运动图式的关系是怎样的,两者同永久客体的关系是怎样的?
一、形状常性
形状常性同客体永久性之间的关系。
知觉和感知-运动图式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因为仅仅知觉不足以解释感知-运动图式(寻找消失的物体并不是仅依赖于物体的形状);另一方面,仅仅感知-运动图式也不足以解释知觉。
二、大小常性
大小常性约在婴儿六个月时出现。大小常性的出现是在永久客体的形成之前,而在视觉和抓握的协调之后。一个客体的大小在视觉中是有变化的,但在触觉中则保持着常性。
解释:儿童最初是通过感知-运动来探索世界的,客体的大小和形状,也主要是通过触摸来感知的。客体在感知中定形,这就成了常性。不会因为距离远近而变形。也就是说,儿童首先相信的是自己的手。
三、永久的客体和知觉
感知-运动和知觉不可分开,它们是相互作用,两者中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独地完善地说明另一方。
米肖特认为客体的永久性乃是知觉效应的产物,他把这种知觉效应称为“屏幕效应”和“隧道效应”。
问题,儿童在形成永久客体之前,是否存在“屏幕效应”和“隧道效应”。
屏幕效应存在,而隧道效应不存在。儿童建立了客体的永久性之后,隧道效应才出现。由此可见,知觉的效应明显地是由感知-运动图式所决定,而不是由知觉的效应来解释感知-运动图式。
四、知觉的因果性
米肖特试图用知觉的因果性来解释感知-运动的因果性,他认为前者是比较原始的,但是这种解释遇到一些困难。因此,感知-运动的因果性不能从知觉因果性产生,这因为儿童的知觉因果性比起成年人来更依赖于物体接触的情况,而儿童比成年人为薄弱。
2018/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