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有些人特别喜欢批判中国教育,说中国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都是“高分低能”的学生,说他们成绩好但是情商低、交际能力差,只会死读书。真的是这样吗?
说实话,我的高中同学百分之八十都算得上高分,但是说到“低能”,我在脑海里仔细回想了一下还真没几个。
有一个段子,大概意思就是邻居阿姨吹嘘自己儿子成绩好即将进入一个大公司面试,而主人公正在考虑要不要通过他的面试。于是很多人就开始鼓吹“读书无用论”,说成绩好的最终还不是要给成绩差的打工。还有人举古人科举考试的例子:有人列出了两份名单,一份是清朝上不是很有名的状元,另一份是清朝科举不第,但是日后成为知名历史人物的落第秀才。然后给大家看,发现大家都不认识状元们,而只认识落地秀才们。以此来告诉即将高考的孩子们,高考成功是没有必要的,高考不成功一样可以功成名就。
还有人会以比尔·盖茨、乔布斯、迈克尔·戴尔、詹姆斯·卡梅隆等一大堆没有大学毕业的例子来告诉那些成绩差的人:学历不重要,社会最看重的是能力 。
这个社会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高分”者必定“低能”,“低分”者必定“高能”吗?并不是这样的,说到底,这不过是弱者自我麻痹的谎言罢了。“高分低能”“低分高能”必定都是存在的,但绝对不具有普遍性。统计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幸存者偏差”,驳斥的就是这种常见的逻辑谬误。这个被驳斥的逻辑谬误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我们只看到这些“传奇”的成功和我们想看到的某些因素,比如学习成绩差;却看不到这些人身上出类拔萃的地方。“低分高能”者必定在某一方面“高分”,而绝大多数“高分”者他的学习习惯、思维能力、自我约束能力都强于“低分”者。“传奇”只是少数,用“高分低能”来欺骗自己的人首先要认识到你不是“传奇”。这种“幸存者偏差”的论调以极其少数的个案和夸张的叙述方式来渲染读书的无用。他们用个案替代普遍,将个别学习过程出现断层的成功者的“不学习”的部分作为其成功的重要理由,略去了此类成功者真正赖以成功的天赋和机遇,从而制造假象迷惑和鼓动大批学生放任自流。
这个观念的误区在于他们不知道勤奋本身就是聪明的一种表现。事实上,生活中成绩好的人往往自律、认真,很多优等生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且喜欢思考。“高分”只是他们“高能”的其中一种表现而已。季羡林老先生在一篇名为《成功》的文章中写过:“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虽然生活中确实有天资并不是很优秀,遇到的机遇也并不是很多或是很好的人,但是光靠勤奋他们也已经胜了不努力的人们一筹。更何况, 勤奋的人即使有平台限制,得到的机遇也会比什么都不做的人要更多。
所以归根结底,“高分低能”往往是弱者自我麻痹的一种方式。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如别人,所以不断放大一些“个例”身上和他们类似的点——“低分”,企图论证“高分低能”“低分高能”这个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