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称这本书为死亡之书,因为这是一本思考死亡,研究“死亡美学”的书。凯特琳笔下的死亡绝非你看到这两个字眼时想到的让人为之颤栗的东西。它是一种接受自然洗礼的伟大的死亡。
从出生起,“逃避教育”便伴随着九年义务教育潜移默化的植入我们体内。逃避性,逃避爱,逃避金钱欲,逃避死亡。好像逃避这些,我们便拥有了安定和快乐,便踏上了成长的正确道路,未来便能成为“正确的人”。
逃避性与爱。
当性与爱变成了羞于唇齿的隐物,于是,关于它的一切都藏在泛着昏黄灯光的地下通道里,藏在推着小车的商贩的光盘里,藏在了错综复杂的网络里,人们心照不宣地对此只字不提。悄悄地在心底滋生更强大的欲望和引力。
逃避死亡。
和死亡联系在一块儿的词总是有着某种禁忌的含义,就像留声机里正在播放一首美妙绝伦的乐曲,而你尽量避免触碰唱针一样。人们不提死亡,因为它往往和悲伤联系在一起,像是死神硬拽着至亲至爱离开一样。人们不接受自然规律,炼尽一切灵丹妙药想尽一切办法,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当失去了人生的价值时,活五千岁同活五十岁的区别不过是一只五十岁的龟同一只五千岁的龟的区别,仅此。
敬畏死亡的日本民族,不管是在电影还是文学作品里,都能看到许多“物哀”文化,如美好而易逝的樱花,即将落幕的美丽夕阳,朦胧、含蓄、哀伤。《菊与刀》,一本研究日本民族性的书,也值得看一看。
“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山樱。”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离去。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很干脆,被日本人尊为日本精神。
凡是你逃避的、厌恶的,都是一直存在的。逃避死亡,死亡会来。到迟暮之年,才知道世界上竟有死亡这一回事,就好比18岁生日时突然被告知世界上并没有圣诞老人一样。学会如何平静的接受死,同学会如何有价值的生,一样重要。
我没法选择肉体死亡的方式,但我可以选择死亡的心态。不管我享年28岁还是93岁,我要心满意足地死去,然后坠入虚无,让我的原子化作笼罩树林的浓雾。死亡之寂也好,墓地之寂也罢,都不是惩罚,而是对美好生活的回报。
18年下半年读完16本书,值得一看的还有很多!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切尔诺贝利是一个充满极端与未知的地方,一个现代科技发展造就的戏剧世界,一个标签,一场人间灾难。
《天空的另一半》
女性脆弱渺小,坚韧又伟大。在天空的另一半国度,5美金甚至可以让一位女性觉醒,进而让世界觉醒。
《漫长的告别》
告别一点,死去一点。To say goodbye is to die a little.
除此之外,《白鹿原》《一句顶一万句》《皮囊》《大裂》《沉默的大多数》《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