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为工匠精神正名的作品,一部探讨机械化生产时代如何重拾工匠精神的作品。它颠覆了鄙视体力劳动者的传统教育价值观,以一个新的视角重新探索和思考人类生活与工作的意义。
《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作者是拥有哲学博士学位的摩托车修理工。他对现代的工作场所进行控诉,细数它让我们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的种种罪行,令人震撼。在书中,作者描述了教育体制如何摧残我们的天性,并向我们揭示了一种更丰富、更充实的生活方式。作者Mathew Crawford从芝加哥大學哲学硕士毕业后,经过一番波折以后,在一家资讯检索公司找到一份工作。他的日常工作是每天阅读二十多篇学术期刊的论文,并对文章进行分类和索引,并写每篇文章写一篇200多字的摘要。在工作了十一个月后,他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什么意义,有一种失落感,感到与现实世界的脱节。他想起15岁的时候曾担任朋友的助手,从事汽车维修的工作,在手工工作中,他感到一种内在的满足感和挑战性。为了找回这种自由的感觉,他放弃现有的工作,开起了一家摩托车维修店,这本书正是作者探讨在机械维修中的手工精神。
马修在书里写自己 去当一名摩托车修理工是因为,他觉得动手可以带动动脑,但是动脑却会荒废动手。动手可以掌控人生,只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就够了,动脑却经常被一些主观性的 东西牵扯,当身处一个团队中成为团队的螺丝钉时,就很难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听起来很玄忽,难道坐在办公室对着电脑吹着空调不比去充满机油味的摩托车修 理店要舒服体面得多吗?当人人都狂热地追求一种看似体面的生活时,他们就容易“坐不住”(不停地 换工作,换工作领域)或者“爱抱怨”(抱怨社会,抱怨配偶,抱怨领导)。可矛盾的是,越是坐不住和爱抱怨,就越是不能在一个认知领域坚持长达十年,也就和 体面的生活越来越遥远。这很像爱情,按照完美的标准,女人想嫁高富帅,男人想娶白富美。但是,无数例子证明,真嫁了高富帅或娶了白富美,生活未必美满幸 福。因为,外在的体面从来就不足以安抚躁动的内心。如果一个人的追求是坐在办公室对着电脑吹空调,而不是坐在办公室对着电脑吹空调时在干什么,愿不愿意干 这件事,那么即便他实现了追求,他也成不了这个领域的专家。
这位摩托车修理工呼唤的是工匠精神:找到可以安心待着的一个行业;这个行 业强调动手能力;待在这个行业只需要对自己负责。这样的行业在我们身边数不胜数,除了摩托车修理,还有汽车修理,理发、设计、装潢、厨师、裁缝,电器安 装、电梯维修,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职业技能而不是文凭有多高。理发师每接待一个客人,按客人的要求理了头型,就算完成了一件事。而且他这个职业一 般人替代不了。这种手工业自古以来是以学徒跟师傅学习的方式传播的,但是在机械化的今天,从事这类行业的人已经被一些职业学校批量生产。而且讽刺的是,尽 管我们人人的居家饮食都离不开这些技能娴熟的职业工匠,但他们却得不到社会文化普遍的尊重。社会更愿意把光环给那些看似脑子机灵,提笔能写文章,张嘴头头 是道的知识分子。当谈到重拾工匠精神和鄙视体力劳动者,实际在说一件事情,我们在“知识工作”和手工劳动之间树立了一条分界线,但任何干过技术活的人都知道,做手艺话时,我们必须进行一定的思考,而这种脑力劳动也是相当不平常的,甚至有时候你更会发现体力工作更需要脑力的投入。马修向我们揭示了一种更丰富、更充实的生活方式:你应该成为一位独立的工匠,而不是一个待在格子间里、在信息系统前软弱无力的、或低级别的“创造者”。若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所指的工匠,不是特定体力劳动者,而是指你是否是进行纸级别的“创造者”。
什么是工匠精神?
说到工匠精神,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日本制造。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答“日本的工匠精神到底是怎样的?”有着非常翔实的介绍。其中,被广泛引用的是好莱坞巨星娜塔莉·波特曼在去年哈佛毕业典礼演讲中提到的一个例子。她和丈夫去东京一家著名寿司店吃寿司,发现寿司好吃到让她这个素食主义者都欲罢不能,但发现店里只有6个座位。她一开始很好奇为什么不扩张,后来朋友向她解释:东京所有最棒的饭店都这么小,而且只做一样料理,因为他们要把事情做好做漂亮,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对事物追求至善至美过程中的愉悦。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不难提炼出工匠精神的内涵。它指的是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套用财经学者吴晓波的话来讲,工匠精神就是:做电饭煲的,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锅;做吹风机的,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做菜刀的,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做保温杯的,能让每一个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热水;做马桶盖的,能让所有的屁股都洁净似玉,如沐春风……
而工匠精神的反面,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短、平、快”的粗制滥造。当然,制造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工匠精神也不例外,只不过,相较于粗制滥造赚快钱,坚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难、也是唯一正确的路。你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
用自己的手去制造和修理东西本来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现在似乎在社会上销声匿迹了。幸好,这本书将这种精神重新带回我们身边。坐办公室的人经常觉得和物质世界脱节,感觉不到自己工作的意义。有很多不想读大学却被逼着读,接着又进办公室做白领的人,对他们来说,生活似乎无法按照自己希望的轨迹前行。这本书让人们见识到手工行业与工匠精神的荣耀回归。它告诉我们,手工业一样可以让我们过上体面的生活,是一条值得选择的人生道路。
“后工业化”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手工劳动,是否还需要工匠精神?克劳福德用首手的实践知识和经验告诉我们,手工劳动在认知、社交和心理等方面都有具有积极的意义,认为手工劳动即将消失的观点不仅荒谬,而且存在问题。工匠精神为我们提供了真实的满足感。无论做什么,只要带着工匠精神全心投入,你就能够感受到工作真的是有意义的,而你也绝对不只是一个待在格子间里,在信息系统面前显得软弱无能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