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提到科举制度,于是我把历代科举制度的也去查阅了一遍。发现它比现在的高考难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乡试,会试,殿试,类似于当今的小升初,中考,高考,分别在县城,省城和京城考试。参加这些考试,且不说考试内容,路途遥远就是首先面对的大问题。古时没有汽车高铁之类的交通工具,要背着吃穿住行用品以及书籍笔墨纸砚等,步行到考场,少则数日,多则几个月,首先对体力就是个巨大考验。所以进京赶考病死途中的例子,在当时也不少见。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每天读晦涩的古籍复习功课,背负着光宗耀祖考取功名的家族重托,压力之大可以想象。
曾国藩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开始一级一级的参加考试。不过参加会试有个门槛,那就是秀才。而这个门槛一样的秀才资格,他从14岁考到23岁,九年间参加了七次,六次名落孙山,第七次才中,而且名次还是倒数。可见,他的天资之愚钝,又可见他的毅力之惊人。
有句话说能登上金字塔顶端的动物只有两种,一是雄鹰,一是蜗牛。那么曾国藩绝对是第二种,他凭着自己的踏实,韧性,以及强悍的抗击打能力,一步一步的爬到了人生金字塔的顶端。
愚钝的人一旦开了窍,那就如同打通任督二脉,开始突飞猛进了。幸运的是,曾国藩之后的会试,殿试算是异常顺利,再包括后来决定官员命运的翰林院的考试,他都表现的非常棒。原因除了他自己努力好学,应该跟他前面十几年的扎实的基础也分不开关系吧。基础打牢很重要,不可投机取巧。这对于我们当今学习任何知识,具有同样的教育意义。
还有,就是我们不要抱怨当今的教育体制。对于普通人来说,考试确实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知识改变命运,从古到今都是一样。世界上永远不存在决对的公平,但是在考试的范围之内,优胜劣汰,确实是相对最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了。
这就是曾国藩的艰辛科举之路给后人的启示,愿我们的孩子也能在高考之路上有同样的韧劲——咬定青山不放松。
科举曾国藩的人生的重要转折,让他走出了狭隘的乡村,来到了京城大都市。同任何一个乡巴佬进城一样,首先就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巨大冲击和挑战,行为的思想的理念的修养的……我们能想到的各个方面。坚韧倔强的曾国藩怎么可能退缩呢?接着一件事,成为了他人生中更有决定性意义的转折——“立志做圣人”。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