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金圣”李金镛

                    (十五)   “金圣”李金镛

清政府将“热尔图加共和国”铲除后,盘踞在漠河一带多年的金匪被驱逐出境。但由于利益的驱使,以及清军对盗采金匪未采取严厉惩处措施,导致被驱逐出去的金匪又反复回来盗采即使被抓住,也只是驱逐出境。如此反反复复,始终难以断绝盗采金矿的事情发生。

黑龙江副都统成庆,作为多年驻守边陲的将领,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认为紧靠布兵驻守,难以杜绝俄人越境盗采之事,只有自行开办金厂,才能解决后顾之忧。他的建议得到清朝政府的采纳,由此,漠河金矿的筹办提上了日程。

光绪十二年(1886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清政府根据黑龙江将军恭镗的奏请,颁布谕旨,下令招商开办漠河金矿。洋务派重要人物李鸿章向朝廷推荐吉林候补知府李金镛来主持办矿一事。

李金镛生于1835年,字秋亭,号丽卿,江苏无锡人。他出生于农民家庭,是宋朝名臣李纲的后裔,年少时随父经商,后又赴上海经商。在咸丰十年(1860年)李金镛捐输得候补同知衔,并投效当时的淮军。

李鸿章之所以选择李金镛主持开办漠河金矿,原因有三个:

一是李金镛有二十六年当地方官的经验,而且政绩卓著。在珲春任职时,主持垦务,办理对俄交涉,维护领土主权;在吉林任职时,整顿钱币,加强税收,开辟田间水利;在长春任职时,缉捕巨盗、改革旧俗、创办书院、兴办同济堂等,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事情。百姓皆称之为“李青天”,是一个“通晓吏治、条理精禅、克已爱民、诚朴勇敢”的难得良吏。

二是李金镛有办矿经验。李金镛在1879年曾受李鸿章的委派,在湖北帮助盛宣怀开办煤矿,是一个在当时难得的熟悉矿务的人才。

三是李金镛善于交涉,他在东北地区与俄人打过很多交道。特别是在珲春任职期间,一直兼办中俄交涉事件,对边情最为熟悉。而漠河那里与沙俄仅仅一江之隔,在那里开办金矿,是少不了要与俄人打交道。

以上诸般原因,都显示出李金镛是去往漠河办矿的最佳人选。最后的事实也证明,李金镛不但是一名杰出的爱国者,也是一名卓越的企业家,正是他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满腹经纶,创办了漠河金矿,开发了大兴安岭漠河这片荒凉的土地,细算起来,他也是大兴安岭边疆开发的先驱者。

李金镛上任之始第一件事,就是亲自前往漠河探路和探矿。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四月十九日,李金镛率领一行人马由墨尔根起身,走向北部边疆最北漠河。去往漠河的路上,前几站道路还算顺利,直至走到第十站以后,就开始进入大兴安岭。以前的“奏捷之路”在百年的岁月中,早已变得荒芜,难觅旧踪。举目四望,是一望无际的群山峻岭、原始森林和沼泽湿地、河流沟壑。此时已无路可循,他们一行人只能在树木稠密、荆棘丛生、翳蔽天日的原始森林中艰难前行。须知此时已是春天,黑龙江已经开江,要是从黑龙江上坐船前往漠河会少很多艰险。但是李金镛此行,不止是为了漠河探矿,为了边疆大业,也要寻找出一条向外运输黄金的道路,只有有了自己的道路,才会摆脱运输上依托俄人的控制。

就这样,李金镛和他的随员们,可以说是首批开发大兴安岭的先驱者,抵御着寒冷和酷暑,忍受着漫天蚊虫的叮咬与林间野兽的威胁,历时40多天,行程1950里,于光绪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1887年6月),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漠河。

李金镛到达漠河后,立即着手进行实地考察,对一些开采过的金矿旧地,他都亲自去看,并找到采金人仔细了解。他还带人沿着江边勘查,拭挖“金穴”,对漠河老沟附近的小北沟、漠河以西的奇乾河周围几百里的产金区域、金矿矿址、矿脉走向、黄金产量、毛金成色和采金作业的方法,都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经过四个月时间的亲身考察,李金镛对漠河的金矿情况做到了彻底了解后,于当年九月份离开漠河,踏上归途,留下助手冯佩卿、强惠源等人在漠河筹办金矿前期工作。

在筹办漠河金矿事务上,李金镛意识到这是一件“重在边防、兼筹利国”的大事,既可“兴利”,又可“实边”。办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边境安全,防患沙俄,与其他矿厂是为了获利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考虑到当时清政府财政上的捉襟见肘,为了顺利达到开矿实边的目的,他提出了“官督商办”的办矿模式,并实行当时先进的股份制经营。从光绪十三年夏到光绪十四年冬,李金镛组织人员盖房屋、设分局、筹资金、选贤才、购粮贷、雇矿师、购机器、招流民、购枪炮、募丁勇、置车辆、买牲口等,多方谋划、精心筹备,历时将近两年,为漠河金矿的顺利开办创造了条件。

1889年1月14日,漠河矿务总局正式成立。最初管辖范围在沿江近千里,后来增加到3000多里,所以成立的金矿总局虽然以矿务管理为主,但同时也负责漠河境内的行政、军务和外交事务,具有极大的权力。李金镛用他卓有远见的眼光,将政企军合一的漠河矿务总局,在边境地区发挥着兴利实边的大作用。在对内管理上,他制定了《金矿十条规章》,制定了完善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对开采金矿中的大小事务都一一做了规定。

随着采金队伍的不断壮大,发现沙金的地点不断增多,除了创办漠河金厂外,又开办奇乾河金厂和洛古河金厂,采金规模进一步扩大。

漠河本为极边苦寒之地,千里孤悬,人们一想到去那里,都会感到恐惧。当时遣送流放罪犯,最远也仅到宁古塔、瑷珲、墨尔根等地。在漠河办起一个大型金矿,生产资料极端缺乏,各项条件同样及其艰苦。在这样的条件下,办起一个近代企业,正是因为李金镛身上那种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不惧严寒、不畏艰险的无畏精神,使得漠河矿务总局能够顺利成立、生产,起到了守护疆土的作用。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在1890年9月14日,因劳累成疾,李金镛病故。

今天,我们在漠河李金镛祠堂前,能看到堂前“金圣”两个大字,这是对他精神品格的敬仰和礼赞,更是对漠河金矿创业者的感念和钦佩,正是李金镛的勇于创新、爱国护边的精神,激励着当今的大兴安岭人扎根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信心和勇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