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承认,身边这个世界让我越来越看不懂。
在我看来,勤奋工作、努力奋斗简直就是天经地义,没想到别人却在讲持续好运是一种能力。
我还以为凡事慢工出细活,结果人家却说你工作10年还不是专家,而有人2年就够卓越了。
我以为历练多年后的教训经验才是干货,而别人却说没有趣味没有G点,真理都是废话。
每天总有很多新玩意出现,各种新观念、新模式接踵而至。在我还没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之前,它早已席卷而去。
没有谁确切地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但确实就发生了。
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我们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呢?
一、日新月异的世界,我们何去何从?
1. 这世界变化太快
每天总有很多新玩意出现,各种新观念、新模式接踵而至。在我还没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之前,它早已席卷而去。
作为一个传统行业中人,我还在感叹生意难做的时候,却发现一下子出现很多的创新者,他们根本不按套路出牌,但发展迅猛。
我一遍遍在心中自问,我们在做对的事情吗?长期以来我们赖以成长的商业模式是否还能维持?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2. 这世界更加多元化
前不久看到一篇文章,其中说到眼下有一种讨好年轻人的趋势。
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消费潮流,抑或是话语习惯,皆是如此。
其实,在一个开放的现代社会中,讨好年轻人并不奇怪,甚至可说是理所当然。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的新观念,很多旧思维被解构、甚至被抛弃。
举例来说,在我看来,勤奋工作、努力奋斗简直就是天经地义,没想到别人却在讲持续好运是一种能力。
我还以为凡事慢工出细活,结果人家却说你工作10年还不是专家,而有人2年就够卓越了。
我以为历练多年后的教训经验才是干货,而别人却说没有趣味没有G点,真理都是废话。
3. 这世界变得更加去中心化
以往无论在哪个领域,每个人所能占据的信息较为有限,权威总会适时现身,而今天已迥然不同。
理论上讲,每个人通过移动互联网可以占有无穷多的信息,传统的权威和信源已不复存在,人们更相信身边的意见领袖。每个人都成为互联网海洋中的一个中心。面对空前巨量的信息,选择变得更加困难。
就像凯文·凯利在《失控》中所讲述的蜂巢社会一样,表面看大家并未受命于一个集中化的指令,但是通过无穷多的个体互相影响和互动,却形成了有规律的群体行动。
没有谁确切地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但确实就发生了。
这就是去中心化、分布式世界最真实的图像。
那么,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我们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呢?
二、过分的乐观或现实都是毒药
看过一则新闻。
在中国制造高峰论坛上,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拿起格力手机,十分霸气地说:“今天我可以大胆地说,我的手机世界上第一,当然我讲的不是销售量第一,最起码我对我的消费者承诺,我的手机的品质,我可以讲是第一,我今天在这里说我的手机两米摔下去不会坏,你敢摔吗?”说着,她将手中的格力手机摔到地上。
据说,台上的同行微微一怔。我不晓得那些同行为什么一怔。反正看过报道后,我心里就冒出一句话:无知者无畏。
在手机竞争如此激励,在移动终端发展如此深入的今天,居然还有人会把结实当成自己成为世界第一的由头。真是乐观得可以。
虽说过分乐观不见得是好事,过分的现实主义同样不见得是好事。
走到极端的现实主义,无一例外都变成实用主义和投机主义。
前段时间,一则名为“银行员工被当众打屁股”的视频大火,引发争议。
据报道,事情发生在章泽农商行内部培训会上,8名员工因业绩落后被打。据说当天还有剃光头的现象,被体罚的人数更是占到10%。这次培训的主讲人姜洋也因此红遍大江南北。
这则新闻引发大众吐槽的更多是培训方式的“反人性”。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一点:这种情形其实并非个案,在很多规模以下的民企中,这样的培训大有市场。
几年前,我所在城市的报纸上也曾赫然出现一群下雨天爬行在路上的员工,据说因为业绩未达到,他们“自愿”从公司写字楼爬行到火车站广场。
这则新闻当年也引发极大反响。这里面玄机何在?
原来有些企业主或管理者存有一个动机:不在企业运营管理和市场经营上下功夫,渴望短平快,希望引进高人,给员工打鸡血,激发起内在动力,让其“自动自发”完成业绩。
这样一来,省心省力省钱,何乐而不为?而一些培训机构迎合这类需求搞起了种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培训。
然而,外人看来匪夷所思,局中人反而觉得走心入脑,你就知道这样的现实主义有多可怕!
三、我们需要乐观的现实主义
为什么需要乐观的现实主义者?
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Gabriele Oettingen说,拥有“既乐观、又现实”心态和思维的人最容易达成目标。
当这种人有了一个目标时,会首先憧憬愿望成真,然后花更多时间考虑实现目标有什么障碍,需要哪些努力。这个过程叫做“心理对照”(mental contrasting)。
实验证明,心理对照卓有成效。当实验中的人尝试对可能实现的目标进行心理对照时,他们变得更有干劲,而且能取得比纯粹乐观主义者和极端现实主义者更好的结果。
研究者发现,把人简单地划分为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并不准确。
有的人可以像乐观主义者一样拥有积极的心态,又能像悲观主义者一样清醒地评判自己的机会。
在研究成功的企业家时,研究者发现,他们既对现在的生活精打细算,又对未来十分积极乐观。这类“乐观的现实主义者”要比单纯的乐观主义者或悲观主义者更加成功。
乐观的现实主义不独是一种事业或职业技巧,更是一种人生技巧。它令我们对这个世界保持足够的敏感性和灵活性,能够坦然面对各种问题并且积极寻求种种解决办法。
我想到格里高利·大卫·罗伯兹。他是小说《项塔兰》的作者。这部小说堪称我近些年看过的最引人入胜、最大部头的小说。
格里高利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从学生时代就是个激进的运动分子,活跃于各种反战、反法西斯、反政府组织,深信自己可以改变世界。优异的天赋,使他成为大学中最年轻的哲学和文学讲师。
25岁时,他的婚姻破裂,失去妻子,更失去5岁爱女的监护权。他选择用海洛因来填补生命中乍然到来的空洞,终于从一个理想主义者堕落为毒虫。
上瘾的需求逼使他拿着仿造手枪,以全套西装打扮、温和的谈吐、礼貌的举止,去抢劫银行,获得“绅士大盗”的封号。
比如你住着私家套房,开着宝马奔驰,来往于各种社交圈。而他在为下个月房租涨300块钱费心,得为明年小孩能否上一所好的幼儿园揪心。
你在想自己的事业版图如何扩大,他在想如何加薪、是否跳槽、要不要找人疏通关系。
对他而言,有一份薪水优渥的工作就是上上选,他鲜少考虑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如何混迹于那些令人艳羡的圈子,如何实现团队或组织的更高价值。不是不愿,是不能。
这颗平常心让乐观的现实主义者相信自己的自制力及对局势的掌控力,能让他们迅速建立起与周围人的交际,让他们快速理解自己和他人的需求。
当遇到麻烦或问题时,他能立刻列出若干种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办法,而不是让自己沉溺于非理性的评判和情感情绪的层面。
2. 不拿宏观环境做挡箭牌
现在和同行、朋友在一起聊天,彼此间必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你们生意好做吗?答案仿佛标准答案,一律是不好做。
看公司财报分析,几乎无一例外都会写上一笔:由于宏观经济表现不佳、市场低迷,行业经营压力大增,公司经营增长压力凸显云云。仿佛每家公司都可以拿宏观环境来作为说辞。
欧力士集团是日本最大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创始人之一宫内义彦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不论多大的企业,它的规模与国家相比都是很小的。不管宏观经济好坏,都有很多商业机会。
宏观经济的好坏与企业的业绩并没有直接的关联,企业经营管理没有必要将企业业绩与宏观经济的好坏做太多挂钩。在金融危机的时候,企业的业绩都会下滑,不存在一枝独秀的企业。企业要活下去一定要做到行业的中上游水平。
我家楼下有家咖啡店,经营了1年多,每天路过时看到店里屈指可数的客人,我就会想:不知这家店能开到什么时候?请忽略我的乌鸦嘴。
就在几天前,这家店已经转让成功,进入装修期。可就在不远的地方,一家星巴克刚刚开业,生意照样好得惊人。这一冷一热,已不能简单以生意难做、环境不好来解释了。
2008年适逢全球金融危机,星巴克同样迷失了方向,遭遇30多年来第一次重大危机,已经离开经营一线8年之久的星巴克创始人兼董事会主席霍华德·舒尔茨重返首席执行官职位。
作者:康锋,厦门大学管理学硕士毕业
人生需要正能量,这里有关于养生妙方、励志短文、行业资讯、吃喝玩乐、民生新闻、心灵成长等方面的新鲜资讯。多多接受正能量,塑造阳光心态,成就自我,惠及他人!
阅读原文:http://gainpower.blog.163.com/blog/static/26203803120167219104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