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诺培训学校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2.5-12岁儿童创新的美术教育机构,,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外高端少儿艺术课程的研发,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将不同阶段儿童根据年龄,兴趣,重要能力的培养方向,从科学,工程,数学,技术多种维度结合艺术能力要求,设计系统课程体系,最终达成系统提升儿童发展综合素质和未来学习竞争力的目的!
我们本着——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提升美的教学宗旨,让孩子不仅了解学习中国传统美学文化,还通过游学,写生活动让孩子感受国外了艺术,让孩子学习多元化的美术教学。
艺术的功能包括两大方面——1/是开发功能,开发学生大脑功能,促进大脑两半球整体协调发展。
2/是促进功能——人格的完善,特殊的感情形象教育。那么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我们进行了详细的了解与分析,然后设置了完善的教学体系。首先了解一下各个年龄段绘画特点
我们看到各个阶段孩子发展不同,那么课程设计与安排就各有不同。
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培养目标”问题,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是任何教育者实施教育行为时的出发原点之一。
在满眼都是标准答案的世界里面,美术学科是唯一不让孩子用标准答案去回答问题的一个学科,那美术教育肯定就有独特的价值,这些价值怎么更好地发挥出来?它需要通过良好的课程来体现。
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儿童是思考的基础,教,育与美,术同等重要,教与育可能应该更多地排在美与术前面。以教为出发点,会更习惯思考兴趣、方法、独特性等问题;以育为出发点,更容易思考思维、想象、未来等问题;以美为出发点,会喜欢思考感知、观察、审美、情感、叙事等问题;从术出发,相对更容易陷入美术技能的繁复训练,有可能导致术不为美所用,也难以为心所用。但是,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术的重要性会逐渐凸显,只是术的追求应该是表现,而不是模仿,模仿只是基础,模仿的目的当然应该是为了表现。
设计一套好的儿童美术课程,我们要关注什么东西?要关注儿童、美术和教育这三块。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一种符号形式创造。苏珊•朗格的定义,对于儿童美术来说也是非常合适的。因为它里面涵盖了儿童美术的三个基本教学辅导倾向:第一个是情感,第二个是形式(包括符号形式),第三个是创造。只有把这三个结合在一起,我们才有可能给儿童提供最合适的美术教育。
现在在学习儿童美术课程的孩子以10后为主。当这些孩子独立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已经是2030年。在2030年的世界里,哪些能力对年轻人是最重要的?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思考2030年代的年轻人需要什么样的能力。作为儿童美术教师,我们需要思考在这些能力形成的过程中,美术能提供什么帮助?哪些是发挥美术自身优势就可以达到的?哪些是通过美术学习能获得的?哪些又是儿童当下最喜欢和需要的?我们的教育理念与实践需要怎样调整与改变,才能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
只谈孩子的未来,不关注孩子的当下是不合理的。如何让孩子理解和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这个问题不解决,谈美术学习能给孩子带来如何美好的未来,太虚了。只用望远镜看二十年后的世界,不用显微镜看孩子现在的每一天,在我们对儿童成长至成人的培养目标上,过度宣扬暂时看不见摸不着的结果,而不去研究儿童的发展规律和具体教学的过程,只是仰望星空,不去脚踏实地,只会让孩子远离美术,让教育理想变成空想。
儿童美术教学中,让孩子开开心心且扎扎实实地学到东西,才是好的教学。有趣是前提,有效是教学设计的标准,如果只有趣,没有效,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失败的。
儿童美术教学中,让孩子开开心心且扎扎实实地学到东西,才是好的教学。有趣是前提,有效是教学设计的标准,如果只有趣,没有效,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失败的。在不断的教育实践和反思中,我们发现儿童美术应该培养孩子以下三大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Research learning ability)、美术表现能力(Art ability)和品格养成能力(Morality cultivation)。
我们将培养这三大能力的课程叫做STM课程。我们将“三大能力”进一步细化为九种能力——感知与观察能力、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方法论、情感与叙事能力、美术表现能力、艺术创作能力、美术鉴赏能力和品格养成能力,以这九种能力来考核我们研发的每一节课
研发一个阶段的课程就像是研发一桌食材丰富的菜,而研发一节课就像是做一盘菜,必须保证这盘菜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创造性思维能力”与“方法论”,这两项是孩子未来非常重要的能力,就像做菜时的“油”和“盐”一样,每一节课都需要优先考虑孩子能在这两方面有什么收获。
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以美术能力作为学习的主要目标,而是作为达到目标的方法,将美术作为孩子表达思想,宣泄情感的工具。通过绘画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提高审美修养,这是我的美术教育理念,是我设计体系课程的主要出发点。
课程的递进是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分阶段理论应该保持一致,年龄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基础之一。
孩子获得知识和技能,不是以“直线发展”的形式,而是以“螺旋上升”的形式。所以,单元课是较好的编排方式,基础教学后需要设置连续的主题教学,还需要设置创作类课程来复习知识与技能。
我们中国的儿童美术教育相对更追求艺术再现的结果,大家更习惯用艺术再现的要求来指导儿童美术教学。这里面原因很多、很繁杂,因为我们没有基本的标准,又需要给家长一个交代,而大多数家长能看懂的也就是画得像的作品,所以我们也要求孩子去把真实的对象表现出来。我们成年人集体遗忘或淡化了孩子在主观心灵上的表达需求。如果一味用艺术再现的要求来指导美术教学,会在相当程度上遮蔽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无论教师是否有自己偏爱的艺术形式,在教学中应该对所有的艺术形式一视同仁。让孩子去尝试各种艺术形式,允许他们有规则地自由探索,这样对成长中的孩子最有益。我们鼓励他们体验各种艺术形式,其实是在暗示他们,他们有选择的自由,他们的尝试和体验没有对错之分,不会有任何严重的后果。这样的练习和体验非常有必要,他们会慢慢通过艺术找到自己。
在课程设计中,讲解作品时,需要让孩子明白这些作品有意思和有规则的地方,要解释得很清楚;引导孩子创作时,要注意强调作品的语言性;课程的主题一定要开放,要与孩子的情感表达紧密联系起来,让画面有故事可讲,保证作品的叙事性。
美术技巧,是儿童美术教学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能上升到美术语言的高度来组织教学,更能明确美术技巧对不同年龄儿童的价值。
最基本的美术语言系统比零散的美术技巧学习更为重要,沿着正确的路径去教,你才有可能把孩子教会。如果是东一榔头西一锤子,今天学个材料,明天学个工具,后天学个技巧,这样零碎的教学,益处不大。
在中国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现阶段中,我觉得问题比较大的还是在于我们有没有让孩子能够更好的去表达他自己的一些想法。
更好的表达自己,有一个前提的基础就是他知道怎么去表达。要知道怎么去表达,又有一个很前提的基础,你要会看懂别人表达的好的东西。不会看,自然就不会画。这是当前我们国内的儿童美术教育的形式和效果比较同质化的一个原因。
怎么解决?就是要教会孩子去看。怎么教?一要带孩子观察世界,感受生活,二要带孩子看经典艺术作品。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孩子能针对艺术作品做出语言分析,真正感受艺术的魅力,他们就有可能有规则地表现生活的世界。
科学求真,美术存异。科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学问,美术却着力于对世界进行主观判断。没有标准答案,也是美术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关键点之一,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让学生通过美术鉴赏和美术创造活动来发展自身的判断力和独创精神。
我们不教孩子画画,我们教孩子发现自己会按规则用“画画”表达自己。
表面看,美术教师的权威主要体现在美术技术、知识与人格等方面。真正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教师权威地位建立的终极基础在于他是否拥有良好的教学能力。一位优秀的美术教师之所以赢得学生和社会的尊重,是因为他做到了以下几点:
1. 能把美术表现的原理讲解通透,帮助孩子掌握美术的语言系统,形成良好的美术表现能力,用它来表达自己。
2. 拥有个人魅力,和孩子做朋友,能发现不同年龄的不同孩子在美术学习上的真实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因材施教。
3. 带领孩子走进艺术的世界,引导孩子通过艺术了解我们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带领他们感受、观察、理解和表现真实世界,认识艺术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异同。
4. 艺术基本功扎实,能给所有孩子演示美术原理,还能给年长一些的孩子示范如何创作精彩的艺术作品。
5. 他不仅关注孩子的当下,也着眼孩子的未来。既帮助孩子学会了绘画,还锻炼了孩子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帮助孩子不断体验想象和创造的魅力。
我们小时候,跟爸妈学说话,不是为了模仿他们说话,是为了能自说自话。如果我们只会爸妈说一句,我们重复一句,那我们是不会说话的,我们只是一个机器人。同样的道理,如果孩子每节课都是模仿老师的画,再画出一张作品交差,这样对他们真的好吗?
教师只要把握住基本的规则,剩下的大量自由表现的空间都应该交给孩子,这个规则就是美术语言的规则。孩子能否运用美术语言,进行美术表现和创意实践,既是儿童美术教学的评价基础之一,也是提升儿童美术素养的有效路径之一。
体系课程究竟是什么体系?其实就是美术语言的合理递进体系。合理就是它正好适合某个年龄的孩子,递进就是随着孩子成长,有更深入的美术语言帮助他更好地表达自己。
要做系统课程,我们可能就得先把美术语言系统搞明白。针对不同年龄段,把基本的美术语言分清楚,把美术的基本的造型元素,线条、色彩、空间、媒材,对比、对称、节奏、构图等,从这些基本的造型元素和画面组织原理角度,怎么让学生去理解、去运用,怎么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通过一个画面来表达他自己的想法,这些其实都是美术语言系统里面的。
我们看到了太多表面花里胡哨,实际孩子并没有掌握美术表现能力(甚至是基本的美术工具材料)的案例。应该说,儿童创作漂亮美术作品是有价值的,但他们既需要面子,更需要里子。好的儿童美术教学必然是二者的完美结合。良好的画面呈现可能只是某一节课的事情,良好的美术表现能力却是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情,这也是系统课程存在的意义之一。
如果我们把一套好的儿童美术系统课程比作一条美丽的项链,在这条项链上,有着三颗璀璨的珍珠——审美、创造与独立思考,还有一些美丽的珍珠——想象力、形象记忆力、品格养成、认知发展等。
而美术表现能力就是串起这些珍珠的细线,它虽然只是一条朴素的细绳,但是它完美地将“基于美术的教育”与“通过美术的教育”结合起来了。
所以,在校外教育机构要先活下来的前提下,设计儿童美术课程并不容易,不仅要精通十八般武艺,还要求我们有一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智慧,才能排除各种干扰,给孩子带来真正好的美术教育。
当我们着眼于将孩子培养为一个适应未来的人,一个有趣的人,一个独特的人,我们就会认识到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方法论对他们的重要性。具体到每一节课,我们都需要思考这节课是否让孩子脑洞大开,我们是否用了最好的方法,孩子能不能学会这种方法。方法是基础,思想是灵魂。我们只有沿着这个路径去设计课程,才有可能给每个孩子带来最好的营养,才会真正去思考每一个独特的个体,促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成为每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吴冠中先生说,“文盲不多,美盲很多”。上个世纪初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期望以审美的力量提升国人文明素质,那我们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1. 艺术教育想要出效果,似乎很容易,然而当良好的画面效果和快乐的作画情绪不能兼得的时候,你会作何选择呢?要效果还是要兴趣?
2. 许多家长在问:为什么我的孩子学到的美术怎么就是不如其他孩子来得漂亮?怎么人家的作品看起来都那么大气,自己家孩子的作品就一张张都那么小家子气?
对于幼儿美术,学美术的最大好处在于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对美的表现能力,让孩子喜欢美术,“愿意”用自己的画笔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让孩子“画面整洁,色彩鲜艳,构图饱满”。
我想,真正的美术教育是让孩子要学会用手中的笔表达他们的内心。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长大之后都能成为画家,可能要靠一部分孩子的天赋,但喜欢美术,却是每个孩子的权利。
相对于纯熟的美术技法,孩子健全的心智,健康的艺术欣赏能力,个性的培养和彰显才是最重要的。对于色彩,构图,画面,我们有责任创造条件让他们接受和感知,可是我们却没有权利帮助孩子决定。
3.在美术指导中,可以引导孩子们考虑构图,但不必直接告诉孩子你必须画多大。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告诉他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去画。
如果单纯用专业技术来要求孩子,而不考虑孩子的心理,孩子长大以后充其量会成为一个画匠。只有让孩子从心底里喜欢画,让孩子对艺术作品产生共鸣,我们的教育目的才真正达到了。
4.有些学美术的小朋友过早地涉入了“冷暖色”“对比色”“色系”的概念。知道哪些是冷色,哪些是暖色,哪些是对比色,哪些是相似色。这些为孩子找到了一条使用色彩的捷径,使孩子的画更容易出效果,可是却把孩子自己尝试和感悟色彩的权利剥夺了。
孩子没有思考和选择的空间,不再去探究什么颜色能表达什么样的效果,他们知道冷的东西只能用“冷色”来涂,暖的,必须用暖色来涂。这样,孩子在画中的情感表达会大打折扣。细心观察,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情有独钟的色彩。而从孩子喜欢的色彩中也可以折射出孩子的心理和性格。
所以,未来的美术教育之路我们需要更多的让家长多多了解孩子,欣赏孩子,懂得美术教育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