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我的少女时代》一直被那个“坏坏”的徐太宇所吸引,身上有一股子坏男孩的味道:打架,斗殴,逃课,学校老大,不学习,不把老师放在眼里,追校花,干一切坏学生所做的一切。正是如此,新来的主任怎么也不相信早已坏名远播的,那个不学无术的他能考近前十,一上任,一进班级就把他暴晒在同学焦点之下,要他承认作弊的实事,不考虑他的感受,不听从他的解释。甚至在校庆上,在要为考进前十的优秀生颁奖的时候,故意特意有意不念第十名,忽略他的名字,把早已等待上台领奖的他晾晒在座位上。
新主任一来学校为什么有这样的举动呢?
因为,在新主任来之前,徐太宇的标签就是“坏学生”:不学习,爱打架,聚众成帮,逃学,他没有理由会考前十啊,看,是贴标签的行为促使了新主任对徐太宇的一切语言和行为.
贴标签不是新主任的专利,生活中好贴标签的人大有人在。
我是个中原大地的孩子,相比南方,也算是北方了,初来南方读书,在交谈后知道我是安徽的妹子后,很多人都说“你这小身板不像北方人啊,北方人不都是人高马大嘛”,我158cm的个子,加上体重不过90斤,别人都说看起来像个娇小可爱的南方妹子。“个子高”也是北方人的标签了。起初,我还热情解释说:“那不一定啊,北方人也不全是高个子。”为此,我还用了自己比较满意的比喻“我们都说新疆人好多小偷,很坏,很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新疆人都是坏人吧,是不是?”
后来,解释多了也就懒得解释了,觉得没必要了。爱贴标签的人,本质上就是知识不全,观点片面,又自觉得见过了世面,所以好为人师,喜欢指点江山,熟不知,这样的人,想想挺可悲,一叶障目,何必跟他一般计较。
为什么我们爱给某些人,某些事贴标签呢?认真思考下,贴标签的本质就是“印象”。我印象中某某人,某某地,某某物的形象就是这样的,所以一旦提起某人,某地,某物,就按固有的观点来评价和论说。
在这个高度化的社会我们还在不断地演化,但是演化的过程中我们总以为越来越聪明,但是却没有意识到人们的大脑进入了固化的阶段,按照自己少的可怜的经验来建立一个装定论的匣子,甚至用这个匣子装下你周边的人,这好像是人类的通病。
因为,一方面我们对某人,某地,某物的接触如果时间没那么久,角度没那么多面,我们就可能不能全面认识Ta,了解Ta,那么我们对他们的认知就是一知半解的,就是不全面的,就如片中,那个新来的主任,他刚刚来到这个学校,他对徐太宇的认知和印象,完全是从学校档案,老师们的口述,同学们的接触来判定,他没有跟徐太宇接触,不知道他的性格,为人,以前的学习情况,所以,他从别人口中“认识”了徐太宇,他认为那个就是全面的他。
最近,上了热搜榜的《我的前半生》为什么火的一塌糊涂,是因为大家眼中一切都靠老公的家庭主妇居然逆袭成了职场精英范。大家对罗子君以往的标签是:一个跟社会脱节多年,什么都不会,经济上依靠老公的寄生虫一个。如果剧情按着离婚后,她仍然寻死上吊,一哭二闹三上吊,拉拉扯扯不离婚,或者离婚后还是寻找能靠的住的男人当饭碗,那这个剧一定没人。而这个剧火就火在,他颠覆了我们对她的标签概念,完全撕掉了旧标签,炼就成了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职场精英,标签逆袭了,新标签诞生:独立,自强,有能力,职场精英。
所以,当我们无知或者说不全知,或者道听途说的时候,让我们发表观点,我们最好闭嘴或者表明自己的观点,不要自以为是的认为,你眼中的Ta,就是全部的Ta,不然显得你既没见识又没文化,Low到骨子了去了。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