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到呼市

这次到呼市出差,算上往返行程的时间,也只有短短的两天,且因为工作紧张,没有挤出一点时间去老城区那些名胜古迹去游览。可是心里却并未感到遗憾,也没有影响由内心升起的丝丝亲近之感。自己与这座城的第一次相遇是在27年前了,至今仍可以回忆起当年徒步走过城区内一处处古迹遗址,一条条旧城街巷的情景,那些充满历史沧桑的塞外特有的民居构造,街市布局,至今仍是历历在目,一如当年的照片那样清晰。这里要简单做个说明,“呼市”是指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及周边少数几个区域对她所使用的简称,其它地方大概不会知晓。

对呼市的亲近除去自己在包头(西距呼市约200公里)完成了四年学业,更多的是来自于对内蒙古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其上的人的喜爱。在这里虽然看不到书中描绘的广袤草原,但是地处如水面一样平坦的蒙古高原,北依挺拔巍峨的大青山脉,让这片土地有着棱角分明刚毅,无论人类在这里建造了多少高楼大厦,在这浑然天成的宏大自然背景中,都像是孩子们的积木城堡一样渺小。我记得,当年乘车经过六个多小时的颠簸,翻过大青山脉,第一次踏入大青山北的草原牧区,看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延展到天际,与湛蓝的天空拼接成一条完美的地平线时,第一反应就是要放声大喊,纵情高唱,可是不论如何声嘶力竭的呐喊,尝试多少激情彭拜歌谣,那声音在草原蓝天的广阔之中都无比的渺小、孱弱、寒酸、小气。那一刻我明白了,能配的上这样壮阔的自然景象的人类声音,唯有蒙古长调——气韵悠长,高亢激昂,低缓浑厚,随风四散,充满天地,这是只有从人类最宽广的心胸中才能发射出的激昂,也唯有此才可以完美的应和壮阔的天地。

你有多久没有看过地平线了?我是说陆地上的地平线,清晰透明的地平线,没有任何遮挡的地平线,我是自从离开包头之后再也没有见到过。即便没有高楼大厦和山丘的遮挡,在被如薄纱般的雾气、灰尘、烟霾充满的浑浊的空气中,也让我们无法看到透明清澈,一如白纸黑线般清晰的地平线,我们的视觉已无法把我们的思绪带到天边,最多带入一片迷茫,一团混沌。但是在这里,你仍然可以看到。所以我向你推荐,到内蒙古来看一看地平线吧,尤其是在黄昏时分,择一处开阔些的草坪(内蒙最不缺少的就是平坦和开阔之地),静静地坐在上面,看夕阳缓慢丝滑的没入地平线,自我们的头顶至西方天际,天空由蓝而暗,自上而下的一层一层由浅及深的变红,直至天地重合的地平线上,色泽是宛如玛瑙一样圆润透彻的红,只需短短的三十分钟,就可让人有穿越时空,心旷神怡的通透。

还有不得不推荐的美食——烧麦。内蒙的烧麦是由羊肉、大葱或沙葱、盐调馅,讲馅料放入薄如蝉翼,比手掌大一圈的面皮,用手轻轻一攥,包裹紧实,像一个头顶半开的白玫瑰花的大蒜头一般,上屉蒸八分钟就可大快朵颐。最绝伦的,烧麦馅是只有羊肉、大葱和盐的,除此三样不再放任何的调味料。从笼屉中,夹起一只烧麦,整个烧麦会在饱满馅料和充满弹性的面皮的共同作用下,上下颤动,轻轻一咬,汁水满溢,油花灿灿,羊肉和大葱的鲜香迅速侵占整个口腔,扩散至大脑,让人瞬间陶醉,此刻你只想把它一口吞下,因为丝毫的迟疑都是对这份美食的失敬。你大可不必担心这烧麦会膻腥油腻,而只会惊讶于内蒙的羊肉为何如此独特,除去纯纯、淳淳的肉香,再无一丝杂味儿,再配上店里自己熬制的奶茶和自己腌制的小菜,味道配彻底完美。更奇特的是,在这满城之中,烧麦店林林总总,都是一样的调馅配料,都是一样的面皮,一样的蒸笼,一样的时间,却可以幻化出家家不同的鲜香,那细微的差别,可以靠味蕾轻松辨别,却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描绘。在享受美食之前,有一个小小的提醒,在内蒙计算烧麦的重量,并非按照烧麦的净重,而是包烧麦所用面皮的重量,所谓二两,是指所有烧麦的面皮重量为二两,如果算上肉馅的重量,二两烧麦是足有半斤重的,总有初次来此的饕客不知此地的这一风俗,而质疑自己的食量。


短短两天的停留,但在回忆中让我觉察到,自己在三十年前就与这里深深的融合在一起。或许只是巧合,因为在人生中最美的年龄,在经历了让人失望的高考之后,第一次远离家人故土,在这里经历了最深的内心挣扎,发生了人生中第一次自我觉悟,第一次亲身感受到《平凡的世界》中所描写的大自然的残酷,也对《平凡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当然,也被大自然的壮阔所震撼。。。。。。大概正是自己曾在这里发生的心灵与精神的成长过程,才给这片土地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吧。如果,当年自己去了另一个地方求学,那么,内心的眷恋是否就是那里了呢?可人生没有假设,也不能假设,对吗?


二零二五年三月二十一日

于泉城书房甸柳分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