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成本,我们常理所认为的是得到某个东西所花费的时间或者金钱。但是在经济学的第二个原理,它所说的是“机会成本”,是和原理一紧密相连的。原理一是说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的问题,但是它没有说怎么来比较这种权衡取舍的对象。而原理二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我们面临A与B的权衡取舍问题,当我们选择A的时候,B就是我们的机会成本。当我们选择B的时候,A就是我们的机会成本。
那这样就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就是当我们在面临权衡取舍的时候,到底是怎么来判断几种选择的利弊大小,怎么来做出决策的?
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智的,那选择就简单多了,无非就是选择益处最大,害处最小的那个决定。但问题的难点就在于,人并不是理智的动物,更多的时候会显现出感性的一面。所以在衡量机会成本的时候,一方面我们要从理性的角度来做出权衡,另一方面我们要考虑到人其实是感性的动物,这种感性对最终的决定会有很大的影响。
那在具体分析感性影响的大小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不管这个权衡取舍的对象是什么,它们都有同一个目标,也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且不管是理性还是感性,也都是为了满足这个目标本身。所以接下来我们重点需要去分析的就是人有怎么样的需要?这里马斯洛理论就有很大的参考意义,人是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感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几层需要是分层级向上的,先满足低级的需要再满足高级的需要。而且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需要的影响程度会不一样。而且在这五层需要里面,情感其实是占了很大的比重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也更加能够理解为什么有些人的行为不够理智,却又很合理。
在原理一的思考中,我当时在想权衡取舍,就是要还原到具体的情境当中,在具体的需求和生克关系之下,需要综合考虑理性和感性。但是这里又有一个矛盾的点,是理性是靠逻辑来做分析的,而感性是靠直觉来的,怎么把它们两个很好的综合起来。那想到这里又回归到一个很清晰的点,也就是我们最终的决定,遵从内心的指引是最好的。内心的指引是对全局的直观解读,而更神奇的是这个心其实不在任何地方。所以遵从内心,就不存在有权衡取舍,因为一直都是最好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