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幺
我承认,自己是一个在某一些点泪点特别低的人,所以看这一场电影《阿浪的远方》,把自己哭的稀里哗啦。
李阿浪是一个爱诗成痴的人。他是一个语文老师,总是不由自主地在课堂上教诗词,但他的教学理念不被学校认同,所以他申请到偏远的山区支教,他觉得在那世外桃源的地方有他找寻的诗和远方。
山区教学资源匮乏,只有一个老校长,听说有新的老师到来,异常兴奋,希望新来的老师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知识和希望。但阿浪只教诗词的教学方式不被家长和学生认可。阿浪苦恼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放弃和留下的二选一成了单项选择题。看着一心渴望走出大山的孩子们,他开始按照教学大纲开始上课。但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在学校成立了诗社,让孩子们正常的学习中又可以实现自己的诗词理想。当在困境中面对抉择时,责任与担当,是老师最坚守的职业本能!
电影中的阿浪,就像是大多数年轻人的缩影,热爱心中的诗和远方,也试着勇敢地追寻。可是,现实与理想总会让你有所改变。远方,就这样变成了“扫地王诗社”,这与其说这是他对现实的屈服,倒不如说这是他的觉悟。
二球喜欢诗歌,小花其实也喜欢诗歌,山里的孩子们都喜欢,但他们都更想要走出大山。
阿浪的远方以乡村教师的题材,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夸张的剧情,只有山川之美,人文情怀之美,简简单单的叙述。这部电影没有一味的展现山村学校的条件有多差,在表现山村的时候,镜头抓拍的都是山村的美与和谐。
刘二球的爸爸为了省路费三年没有回过家,但是阿浪去家访的时候,目不识丁的妈妈照顾老年痴呆的奶奶,孝顺、知书达礼,这些传统美德在几个镜头中间就已经让观众感受到了。在电影中,王校长把娃娃的花名册交给李老师的那种仪式感,都透露着里的一种淳朴的气息。这样的淳朴,在电影当中,用许多的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阿浪这个角色,对于当今的社会人看来是极其可笑的。这种固执的人必会具备人性最关键的品质--善良。一句“老子不干了”不过是这种品性的人愤怒所爆发的怨言,他的情怀要求他需要做点什么来改变现状,因为不会就这样结束的,这种人会固执地把远方进行到底,甚至是耗其一生。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是颇为流行的一句话。阿浪的理想是诗词,而对于诗词的热爱就是他的初心。其实说到理想,它平凡又奢侈,太虚幻甚至有些遥不可及,理想到最后都是被放弃。但是阿浪不一样,无论出走多远,他依旧是出发时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阿浪是个有情怀与情趣的人,远方是他心中一个清幽的地方,而诗则是所追求的目标。所以电影看似为阿浪的远方,实为阿浪的诗在远方。
这个电影其实最值得之处在于它的社会意义。很多爱心组织捐钱来帮助这个侗族小乡,也希望这部电影让人们更加意识到中国现在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帮助更多童真的大山孩童。它展现了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当地的人文习俗。孩子们质朴的歌声《声律启蒙》,非常让人动容。
记不得从哪里开始流泪,下大雨的时候?还是歌声响起的时候?大概好的作品,总是有打动人心最柔软地方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