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论语>79---因材施教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一听到就行动。”公西华说:“仲由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一听到就行动呢’;冉求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一听到就行动’。我有些糊涂了,斗胆想问问老师。”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好勇胜人,所以我要压压他。”
这则《论语》,虽然讲了子路和冉有对同一问题,孔子的不同回答,充分说明了孔子因材施教的特点。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他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办法进行教育。他不象有的老师,拿着教材,一字一板地在那里板书,不管听不听、学不学、效果好不好,只追求课讲了,不管接受程度如何。不分对象、不分情况地,进行大水漫灌式的教育。这样,又怎能教出优秀的学生来呢。
我们教育孩子不也是如此吗?不管孩子的生长发育阶段,心理变化不同。只顾按家长的想法,根本不顾孩子的喜好和特点,让孩子学这学那,特别是跟风上这班学那班。当孩子一不听家长的话时,就给孩子戴上“逆反”的帽子。孰不知,是家长的观念,已经跟不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就象跑步一样,起初是家长领着孩子跑,当孩子比家长跑得快时,家长跟不上了,反而说孩子不听话了,“逆反”了。别说因材施教了,根本是家长出问题了,还怨在孩子头上。
孔夫子的教学方式就坚持因材施教。这里的“材”,不是教材、教育资料,而是每个学生的不同资质。我认为,孔子教学功夫下在“诗外”。他不是在那里满堂灌地讲,而是重在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不仅了解其特长,而且发现其弱点和短处,针对这些方面,进行取长补短式教导,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据记载:有一次,弟子子夏问孔子:“您觉得颜回为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颜回很不错啊,他在仁义方面比我还强呢!”子夏接着又问:“那您看子贡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子贡口才很好,我都赶不上。”子夏又问:“子路怎么样呢?”。孔子说:“子路这人很勇敢,这方面我也不如他!”子夏又问:“那么子张呢?”孔子回答说:“子张在庄重方面也是胜过我啊!”
子夏困惑了,很诚恳地对孔子说:“既然他们都超过了您,那怎么都来向您学习呢?”孔子解释说:“颜回是很讲仁义,但不太懂得变通;子贡确实有很好的口才,可是又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他不懂得退让;子张虽说很庄重,但是他有时跟人合不来。他们都各有长处,但也有自己的短处。所以,他们都愿意再学习学习来提高自己。”
以此来看,孔子因材施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灵活多变的。无论是对待学生的特点方面还是在教育方法、教学内容上,都不拘形式、不拘特点地进行施教。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种树、养花如此,育人更是亦如此。
千人千面、千人千性格。孔子有弟子三千,什么性格的都有,都能根据不同学生的资质、禀赋、能力和特点进行教导,都能学有所成,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不能不说,得益于孔子因材施教的方法。
兖州,陈涛,2019.11.3.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