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axonesoft.com/oneshare?data=MjgwNTM2MTQ4ODQxNzk1MDgxNjY0MzYxOSYxZlFUWGE= (点击链接可观看视频)
大清早微博热门就推送了这条微博,至少百万人在热议这个事件,还有不少人在微博发起了投票。
微博热议截图:
我感叹现在这个社会,出名简直太容易了,也许稍不留神你就能“家喻户晓”“大红大紫”。我更惊叹于现在这个社会简直充满戾气,人与人之间的包容力几乎为零。这一边倒谴责小孩和家长的评论,更是刷新了我的三观。
认真看过视频的人都知道,这个小孩子不过是因为好动,在椅子上翻跳了一下,而且马上他的父亲就制止了,引导孩子在椅子上坐好时,孩子才碰了女人的衣服,并且第一时间孩子的父亲和孩子就一起道歉了。孩子的父亲后来之所以动手打人完全是因为道歉后女人用力推搡孩子还嚷嚷着要打死孩子。
我不想议论这件事儿谁对谁错,我也不想像某些人那样,遇见事儿就好像猫闻着腥儿似的,上赶着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人指手划脚,憋着劲儿写一些谴责这个谴责那个的所谓“观点犀利”文章。我只想呼吁大家: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理解,不要随随便便叫人家小孩“熊孩子”,不要信口胡诌给人家小孩子乱贴标签!!!
语言是看不见烟火的武器,一句无意识的话很可能被孩子记在心里,甚至成为伴随其一生的心理阴影。
我有个好朋友,长的非常漂亮,身材尤其好,绝对的丰臀细腰大长腿型,就是有一点儿不好,走路老是含着胸驮着背,纠正无数次都没有用。一次偶然的机会,才听她提起“病根儿”。她发育的有些早,上高中的时候她谈恋爱了,后来早恋的事儿闹到男孩父亲那里,男孩的父亲竟然说她胸大屁股大,像妇女。简直是奇耻大辱啊,年幼的她果断给了男孩一巴掌,各奔东西。可是打那以后她就一直含着胸驼着背走路!虽然现在过去这么多年,但是这句话就深深的印在她脑海里了,恋爱不敢再谈,连走道儿都不会了。
大多数时间所谓的“熊孩子”,并不是孩子出了问题,真正出问题的,是“称呼孩子为熊孩子的人”,是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出现了认知偏差,却让孩子背负“熊孩子”的骂名。
经常听见监护人之间闲聊,张口闭口就是“我家孩子就是不爱看书”、“我家孩子就是不爱吃菜”、“我家孩子就是脾气暴躁”、“我家孩子就是运动能力不行”、“我家熊孩子就是忒淘”等等,不管是出于自谦还是陈述事实,这种片面的下定义的说法就是一种认知偏差,对于一个只有几岁的孩子来说,我们还远远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描述概括他。这种当着孩子的面贴标签的行为更是要不得的。孩子的大脑随时都在搜索周围的信息,这种负面的标签会给孩子很强的心理暗示,然后孩子往往朝着这个暗示的方向发展,最终“如你所愿”变成你嘴里说的那个孩子!
这种例子太多了,不信,赶明儿您吃饭的时候当您家孩子面儿说一句“我家孩子就是不爱吃菜”,然后您注意观察,您家孩儿指定一口菜都不会吃,谁劝估计都没着儿!
现在很多人仿佛被“熊孩子”洗了脑一般,只要遇见和孩子有关的新闻,必然出现一帮子“卫道士”,不分青红皂白指责人孩子是“熊孩子”,指责其父母是“熊父母”。那么请问什么样的孩子在您眼里才是好孩子呢?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他本身就是通过“做”来了解这个世界的。一个正在“玩”的孩子,实际上是在努力工作,在尝试新角色和想法、品尝、触摸、闻气味,并做生活实验。学习是一种充满着发现的热情和喜悦的动手经历。孩子们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了解界限在哪里。而这个界限需要监护人不断地运用和善而坚定的正面管教方法来让孩子明确,绝不是以惩罚,甚至外人的口诛笔伐来确定。
成年人对孩子行为的动机(即行为的本意)的错误解读,反映的是大人的想法,而不是小孩子的真实意图。每个孩子都拥有不同的性情,他们很少故意做出不良行为,他们只是做出了与其年龄相应的行为。比如视频中的孩子,他只是觉得他能爬上这椅子,并且能够越过椅子,他觉得他有这种能力,他很为自己的这种能力而自豪高兴。可是他不知道他的探索行为在一些成年人的眼里就好像他是要故意弄脏大人的衣服,好像他就是纯心要逼疯大人一样。
孩子都是天真无邪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孩童时代走过来的,请给孩子多一分包容,多一分理解。在网络暴力横行的今天,但凡涉及孩子,请“键盘侠”们指下留情,请静静的了解一下孩子,请听一听孩子的心声:Plese don't call me“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