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33篇已经全部解读完毕,似深似浅,似真似假,只是自我感受。不做比较,不做争辩,仅作为自己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也是自己精进路上的鞭策,更是学习习惯的一种锻炼,仅此而已。
《中庸》有如此的历史文化地位,在于先人对社会的精准解读,才有了指导社会发展和治理的思想。多少人因此获得净化和开悟,便是此书的功德,传播者一样功德无量。
中庸之道乃儒学中心思想。规范“五达道”(君臣、 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和“三达德”(智、仁、勇)以此为主旨来修养人生,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方式,达到追求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至善至德。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开篇立意高深而平实,人性是善良的,自我教育的标准以及修行原则。在中庸认识过程中,由问神向问人和由直观经验向逻辑推理的“两过渡”,由家族转向家庭、分封转向集权、传亲转向传贤的“三转变”,推动分散的小生产到集权专制的“一结合”,促进思想与政治、议政与行政的“两分离”,逐渐形成儒家修身治国理念,紧扣《大学》三纲八目,贯通《论语》和《孟子》,行为儒学最璀璨的思孟学派。
中庸之道的理论是天人合一。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于天地参矣”这就是天人合一的真实逻辑。天人合一,天性与人性合一,理性与情感合一,鬼神与圣人合一,外内合一.....当明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就自然合一,也为明朝大儒阳明先生所创立的心学有了血脉的传承,道出“知行合一”的经典。现今社会科技高度发达,科技成果令人眼花缭乱,更多的是每个细节都做到人与环境的合一才有了无限的生命创造。
《中庸》九经: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以此为纲要来治理国家以至于太平。这更是传承《尚书》而贯通文化之源。
“慎独修身、忠恕宽容、至诚尽性”是《中庸》的主要原则。通文三十三篇无时无刻都在带着读者和后人心至如归,检视自己以不偏离为原则。礼仪、法度、语言三王之高度就是始终没有令人偏离原则。中庸是和合文化的哲学经典,个中所体现的中正、平衡、有序、适度、合律的和谐。
掩书而思,中庸之道生灭瞬间,生生不息,要知道自己是谁?明白位置和关系,理清天地间万事万物之性状,做到合一而为,总在致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