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与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的传统的四大节日,又称祭月节、月亮节、拜月节、团圆节、仲秋节等。
中秋节起源于先秦,盛行于宋朝以后。古老的礼俗与众多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为中秋节注入丰富内涵。
中秋节,是仲秋之节,在进入秋季的第二个月,以十五月圆为标志,这天正值三秋之中,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比平时更亮,又谓之“月夕”。因为中秋节在秋季、八月,又名“秋节”、“八月节”;中秋家人团聚,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因此又称“团圆节”、“女儿节”;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因称“果子节”。
中秋节有很多好吃的可以吃,奶奶会提前准备,家里自己种的花生、蚕豆会用细沙炒熟,这样炒出来的非常的原汁原味,父亲会上街去购买月饼,小时候的月饼是那种用纸包裹好的,一卷一卷的,五仁或豆沙馅,不像现在有了更多品种,但已经吃不出当年的味道。
月饼在古代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中秋祭拜月神的贡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
中秋节我们还会自己做手提灯笼,大一点的灯笼是用柚子皮做成的,破的时候从上面切一个口,边上均匀的切成四瓣,将柚子掏出来,四面用线穿一下,上面用一根竹棒一提就变成了一个灯笼,还有用桔子做成的小提灯。
现在孩子们已经不需要自己做提灯,街上和商场里有了更多更漂亮的灯,他们也无法感受到自己制作的快乐。
中秋灯与元宵灯不大相同。中秋夜点的是宝塔灯,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宝塔灯,即由村童捡拾瓦砾搭成宝塔形状的灯。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
广州儿童燃“番塔灯”,用碎瓦为之;还有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中间安放一个琉璃盏,红光四射。
中秋月圆夜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古时候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中秋节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吃晚餐是很隆重的事情,我家人比较多,一个四方桌八个人,父亲这一天也会下厨做几个平时吃不到的菜,鸡鸭鱼肉都是少不了的,有时候会有一个大猪蹄,吃饭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盼天黑,应该后面还有很多好玩的活动。
吃完晚饭,奶奶会让我们将一个小方桌抬到家门口放好,上面会摆上祭月的物品,月饼、水果、花生、米酒等,还有一个切一半的柚子上用来插香烛,一切准备就绪就等月亮升上来。
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 自古以来,民间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
在八月十五晚上,在家或户外设月神牌位,摆上供品如瓜果、月饼等,然后叩拜,祈求月神给予福佑。祭毕,全家老少团座一起,叙话家常,饮筵赏月。
在我的家乡孩子们最喜欢的事就是中秋烧塔,这是一件非常热闹的大众参与的事情,从搭建塔开始,到中秋节这天孩子们走家串户去搞烧塔的柴禾,一路敲锣打鼓,唱着歌去干着这事情非常有参与感。
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
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
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
玩兔儿爷是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中秋习俗。玩兔儿爷的中秋习俗起始约在明末。“老北京”过中秋,除了吃月饼,还有一项习俗是供兔儿爷。“兔儿爷”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
从奶奶去世的那一年开始一家人就变得团圆越来越难,因为我们也长大,开始外出工作,后来爷爷去世,父亲也离开我们去了天国,父亲走的那一年的中秋节我们兄弟几个一起陪他回家过节的情景好像就在眼前。
和母亲聊天她说父亲已经走了九年了,时间过的真快,小女儿那时候刚学会走路,现在都快和我一样高了,愿爷爷奶奶、父亲在天国也能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