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60后为什么也喜欢看“非诚勿扰”?》


我承认,我是一位爱看综艺的60后“老母亲”。

《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制作的一档生活服务类节目。从2010年1月15日起至今未断播,可见其社会影响力。主持人孟非也因此走进大众视野,通过节目成为大器晚成的金牌主持人。

记得第一次看《非诚勿扰》,内心的惊讶简直难以言表。强烈地感受到了观念碰撞的震撼。

台上的小姑娘直言“月薪低于两万不太考虑”,小伙子也直白地讲“婚后想和父母同住”。还有人就“丁克”话题争得面红耳赤,因“前任联系频率”当场起争执。我和一帮老姐妹私下聊天这档节目,都不禁感叹:“现在年轻人谈恋爱,和咱们当年真是天差地别。”

不过,多追了几期后,我渐渐品出不一样的味道。这节目不只是简单的相亲,更像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两代人婚恋观念的差异,也让我看到时代浪潮下,爱情观念的发展与变化。

是啊,不同年代婚恋观确实有鲜明的对比。

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父母爱情》这个月又重播了,我这个不爱追剧的人也忍不住追完了全剧。剧中的婚恋观和“非诚勿扰”上的年轻嘉宾比起来,“父母”那个年代的给人以满满的质朴感。

从《父母爱情》剧中,总能看到那个物资匮乏却情感纯粹的年代的典型特色。女主角安杰出身资本家家庭,男主角江德福是大老粗军官,身份、生活习惯有着天壤之别。两人并非因为爱情才走到一起,他们的爱情是在平凡生活的柴米油盐的磨合中逐渐深厚,没有太多物质条件的考量,更强调相互扶持和相互包容才从年轻走到老年。

60后这代人也是务实与传统的。找对象大多是媒人牵线、长辈介绍、父母钦定。介绍人牵线时,常把“老实本分”“有正式工作”挂在嘴边。结婚后,即便生活中有些磕磕绊绊,大都会秉持着“家和万事兴”的观念,能忍则忍、能忍则忍,懂得承担相互磨合的痛苦经历,只求对方会越来越懂自己,自己也逐渐摸清对方的想法。这样,家就能维护下去。至于现在的年轻人强调的个性与自我,在那个年代是个“稀罕词”,因为鲜有个性张扬的人,即便有,“社会”会像把锉刀,“嚓,嚓”几下就把棱角磨圆润咯!

现在上《非诚勿扰》节目的,大多是00后,这代被家庭和社会宠着长大的一代,在找恋爱对象时目标清晰,更注重“三观契合”“聊得来”。

某期一位教师身份的女嘉宾在拒绝富二代男嘉宾时说:“你谈股票,我聊学生,生活节奏和关注重点不一样。”

有的嘉宾在与对方沟通时,还会直接抛出“能接受我养宠物吗”“婚后愿意和公婆分开住吗”这类直接的问题。

听出来了,这些年轻人是把可能影响婚后生活的隐患提前摊开,追求自我需求的满足与婚姻的平等。

我算是“非诚勿扰”的“老粉”了,有这样一个感悟,那就是对年轻一代的婚恋观从疑惑到理解。

我们做父母的,也是在学着做父母呀。如果我们不与时俱进,拿着老标准去衡量年轻人的言行,没有代沟才怪。

总结一下,作为家有年轻人的父母们,一是要学会倾听,少些强硬。

孟非有句话我一直记着:“父母给的是建议,不是绝对的指令。”

一个好朋友私下告诉我,她以前总爱对说:“找对象最好找个体制内的。”现在我会试着问她:“你觉得他身上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没想到这么一改,孩子更愿意和我分享她的感情生活了。

二是要摒弃刻板印象。在“非诚勿扰”节目里不乏直言追求物质条件的女孩,也有坚持“租房结婚也可以”的姑娘;有“妈宝男”,但也有坚决不啃老、努力奋斗的小伙子。

我们这代人有时容易给年轻人贴标签,其实真该学学黄菡老师说的:“多一些宽容,才能更接近真实。”

三是要区分节目与现实。女儿有次看我追这档节目有点认真,笑着跟我说:“妈,你可别真以为节目里牵手成功就一定能结婚。” 经她这么一说,我明白了,节目里那些“24盏灯全灭”的场景,就像年轻人朋友圈里精心编辑的内容,有真实的一面,但也少不了剪辑和刻意营造的戏剧性。

还果真是这样,某期有位靓丽的女嘉宾,现在成了好多电影电视剧里的女演员。查了她进入演艺圈的资料,在上“非诚勿扰”前,她就已经是一位演员了。

但这个问题不想在这篇文章里去深究。也没有那个必要,有时候需要有“看破不说破”的智慧。

四是想对年轻人说:趁年轻,你们要勇敢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张爱玲那句“出名要趁早”,被很多人误解和不屑。其实是“话糙理真”。

看着节目里的年轻人为“彩礼该不该取消”“婚后钱怎么管理”这些问题讨论,我深深理解了这代人的不容易。他们生活在房价高、工作竞争大的时代,却依然努力在爱情和现实之间寻找平衡。他们追求平等,也更懂得用心经营婚姻。

作为父母,我们可能不太理解“婚前协议”,但我们会努力去尊重;或许看不惯“试婚同居”,但至少不会再一味指责。就像节目里一位牵手成功的理工男说的:“婚姻不是终点,而是两个人一起面对生活挑战的新开始。”

还想对年轻人说:老年人和年轻人的代际沟通,重在理解万岁。

有句话说得好:“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家是彼此关爱,家是相互包容,家是团结一致。

无论是《父母爱情》还是《非诚勿扰》,不同年代的婚恋观虽有差异,但爱的本质从未改变。希望两代人之间能坦诚相待、相互理解,共同奔赴幸福生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