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 2020年12月22日
自前段时间"凡尔赛"文学以其浮夸的辞藻和欲扬先抑的套路在网络上走红后,很快引起了网民们的热议与跟风。跟风的大约能分为两种,一种是模仿的"凡学家",另一种是见到什么都高呼"凡尔赛"的"小警察"。而无论是这两种中的哪一个,都不禁引起我的担忧。
这种"凡尔赛"文学之所以能在网络上走红,起初是因为其中透露出的暴发户气息与明褒暗贬中的矫揉造作使人感到可笑与不适。人们发现这正是某部分当代网民在虚荣心与空虚驱使下做出的可悲炫耀,从而引起反思。而当我们发现不知何时,各大平台的发帖投稿已被"凡学大师"们占据时,才忽然惊觉,这一切已经不可挽回的变了味道。正如同当年在网上疯传的"家暴妆",其本意是为家暴受害者们发声,却最终反过来消费着、伤害着她们。而马保国的走红不也相似吗?我们本抱着嘲讽骗子的心理,却又给了他变本加厉圈钱的机会。
当"凡尔赛"也在模仿中形成流量的狂欢,"凡学大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人们还会在跟风中记住自己的初衷吗?我们恐怕只会最终形成一种无所谓的麻木,不知不觉也陷入虚荣与惺惺作态的潮流中去了。
而作为另一个极端"凡学小警察"们也应运而生。他们活跃在网络的每一处,不分青红皂白地嚷着"凡尔赛"。称撒贝宁为"凡学大师"不过是简单的开端,有些因对自己要求较高而觉得生活不太顺遂的人也成了他们的目标。当然,我并没说过适度调侃不可以,但在盲目地随"凡学之风"而跟进的人们,真的还懂什么叫适度吗?有的时候,无脑玩梗也会变成一种对他人的伤害。
按平时成绩能上清北,却因为失利而只上了211院校,按照她的价值标准,她失败了。而网络上却有一群人喊她"凡尔赛",因为在他们的价值标准中,211已是极大的成功。以自己的价值标准强加于他人,跟风喊着口号,自以为睿智地沾沾自喜,而对于他人的痛苦置之不理,这就是"凡学小警察"们做的事情。长此以往,还会有人能拥有在网络上分享一点心事的勇气吗?每个人的价值观各不相同,谁知自己会不会被跟风者们的价值标准绑架,被强加上"凡尔赛"的标签,因自己的痛苦而沦为他人眼中哗众取宠的小丑?到那时,每个人都将真我封闭的网络,真就是跟风者们想要的吗?其实未必。他们只是在跟风前都没来得及思考,更不会想到自己可能造成的后果。
这次"凡尔赛"的爆火,有时对我们来说更像是一种警示。在下一次的网络风暴刮起之时,我们是否该仔细斟酌一下,要不要做一棵跟风伏倒,连思想也失去了的苇草?